渗碳和碳氮共渗零件常见缺陷及防止措施.doc

渗碳和碳氮共渗零件常见缺陷及防止措施.doc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渗碳和碳氮共渗零件常见缺陷及防止措施

常见热处理缺陷及防止措施 目录 1.渗碳和碳氮共渗零件常见缺陷及防止措施 2.渗碳零件的检验项目、内容及要求 3.碳氮共渗零件的检验项目、内容及要求 4.渗氮零件的常见缺陷及防止措施 5.钢的热处理种类及应用范围 6.排气门座(汽车)的质量检验 7.活塞销常用材料和技术条件 8.液体氮化的渗层质量的确认(摘自比亚乔标准) 9.连杆的热处理 10.JIS G3445 机械结构用碳素钢钢管 11.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1994) 12.曲柄热处理 13.瑞典加普腾钢丝公司钢质线材 14.高磷合金铸铁进行要求 15.日本进口钢质线材 16.内燃机高磷铸铁气缸套金相检验 1.渗碳和碳氮共渗零件常见缺陷及防止措施 缺陷名称 产生原因 防止措施 毛坯硬度偏高 正火温度偏高或保温时间不足,使组织中残留少量硬度较高的魏氏组织(≥250HV),正火温度超过钢材晶粒显著长大的温度 应重新制定正火工艺;检查控温仪表,校准温度,控制正火冷却速度; 毛坯硬度偏低 正火冷却过缓 重新正火,加强冷却 带状偏析 钢材合金元素和杂质偏析,一般正火难以消除; 更换钢材 层深不足 碳势偏低;温度偏低或渗期不足 提高温度;检查炉温,调整工艺,延长渗碳(共渗)时间; 渗层过深 碳势过高,渗层(共渗)温度温度偏高,渗期过长 降低碳势,缩短周期,调整工艺 渗层不均 炉内各部分温度不均;碳势不均;炉气循环不佳;工件互相撞碰;齿面有脏物;渗碳时在齿面结焦 零件表面清洗干净;合理设计夹具;在料盘上加导流罩,保证炉内各部温度均匀;严格控制渗碳剂中的不饱和碳氢化合物 过共析+共析层比例过大(大于总渗层的3/4) 炉气碳势过高;强渗和扩散时间的比例选择不当 降低碳势;调整强渗与扩散期的比例,如果渗层深度允许,可返修进行扩散处理 过共析+共析比例过小(小于总深度的1/2) 炉气碳势过低,强渗时间过短, 提高炉气碳势;增加强渗时间;可在炉气碳势较高的炉中补渗 表面碳浓度过高形成大块碳(氮)化合网 炉气碳势过高,强渗时间过长 降低碳势,缩短强渗时间;如果渗层深度允许,可在较低碳势炉中进行扩散处理;适当提高淬火温度;进行一次渗层的球化退火 表面残留奥氏体过多 氮碳含量过高;深后冷却过快,碳(氮)量析出不够,淬火温度偏高 调整渗碳工艺控制碳(氮)含量;从渗碳(共渗)炉或预冷炉中出炉的温度不宜过高;降低淬火温度 表面碳量过低 炉气碳势过低,炉温偏高;扩散时间过长 提高碳势;检查炉温,调整强渗与扩散时间的比例 表层马氏体针粗大 淬火温度偏高 降低淬火温度 表层出现非马氏体组织 升温排气不充分;炉子弥缝性差,漏气,使表面合金元素氧化,淬火冷却速度低 从设备和工艺操作上减少空气进入炉内;适当提高淬火冷却速度;在渗碳最后10分钟左右通人适量氨气 表层脱碳 渗后出炉温度过高;炉子出现漏气;淬火时产生氧化 防止炉子漏气;降低出炉温度;控制淬火时炉内气氛;盐炉淬火脱氧要充分;补渗碳 心部硬度偏低 淬火温度过低;;冷却速度不当,心部游离铁素体过多;选材不当 提高淬火温度;加强淬火冷却;采用两次淬火;更换材料 畸变 淬火温度偏高;冷却方法不当;夹具设计不合理,选择材料不当 调整淬火工艺,合理设计夹具,改善冷却条件,改换材料 2.渗碳零件的检验项目、内容及要求 序号 检验项目 检验内容及要求 1 原材料质量 用试样检验:化学成分、低倍组织、晶粒度、淬透性、带状组织 2 毛坯力学性能 用试样检查:一般检查布氏硬度,要求严格者按图样检查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断面收缩率、冲击值 3 外观质量 渗碳淬火后,100%检查表面氧化、、裂纹、及碰伤 4 渗层深度 用试样检查:按图纸要求,从表面测至550HV深度处为有效硬化层深度,显微检查渗碳层总深度时,碳钢:过共析+共析+1/2过渡区;合金钢:过共析+共析+全部过渡区。过共析+共析应占总深度的50%-70% 5 表面硬度 用实物检查,按图纸要求,一般为56-64HRC 6 表面碳浓度 用试样检查:按图纸要求,一般为0.75-1.0% 7 表层显微组织 用试样检查:按ZB/T04 001-1988检查,细针马氏体+分散细小碳化物+少量残余奥氏体为佳;按标准图,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1-5级合格,对无冲击载荷的齿轮,碳化物1-5级合格,对有冲击载荷的齿轮,碳化物1-4级合格 8 心部硬度组织 用试样检查:心部硬度:m≤8mm者为30-45HRC,m>8mm为30-40HRC 心部组织:应基本上为板条马氏体+少量铁素体;铁素体按标准平级图评级,m≤5mm为1-4级,m>5mm为1-5级合格 3.碳氮共渗零件的检验项目、内容及要求 序号 检验项目 检验内容及要求 1 原材料质量 同渗碳零件 2 毛坯力学性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