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学思历程述要-PolyU.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冯友兰学思历程述要-PolyU

冯友兰学思历程述要* 翟志成 1895 年12 月4 日, 冯友兰降生在河南省唐河县祈仪镇一个 淤 “耕读传家冶 的地主家庭。 冯家除了家道丰厚之外, 更令人羡慕 的是冯家的书香。 冯氏的父辈均有功名, 伯父和叔父都考取了秀 于 才, 而冯父更是光绪戊戌科进士。 冯友兰的祖父、 伯父、 父亲和 姑母都是诗人, 各有诗集行世。 影响所及, 后来冯友兰和其妹冯沅君 盂 都以能诗驰名学界, 故冯氏自夸 “一门中有一种作诗的家风冶。 在 这种 “富而好礼冶 的人家中, 作为冯家的 “读书种子冶, 冯友兰从六 榆 岁 (1901) 开始, 便进入了冯氏家塾, 按部就班地接受严格的古典 训练。 * 拙文在拟稿期间, 曾获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的资助 (RGC- GRF,No郾540211,PolyU5402/ 11H), 谨此鸣谢。 淤 冯友兰: 《三松堂自序》, 《三松堂全集》 第1卷,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5,第1页。 于 冯台異考取的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第三甲第一百九十三名 (亦即最后一名) 进士。 见 《明清历代进士题名碑录》 (台北, 华文书局, 1969), 第2882 页。 盂 冯友兰的祖父冯玉文, 著有 《梅村诗稿》, 伯父冯云異, 著有 《知非斋诗 集》, 父亲冯台異, 著有 《复斋诗集》, 姑母亦著有 《梅花窗诗稿》。 见冯友 兰, 《三松堂自序》, 《三松堂全集》 第1卷, 第1~2 页。 榆 冯友兰说自己在七岁始入家塾 ( 《三松堂自序》, 《三松堂全集》 第1卷, 第2 页)。 但蔡仲德把冯氏入学年龄定为六岁, 见蔡仲德 《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第7页。 《三松堂自序》 指的是虚岁, 而年谱指的是实 岁, 两皆不误。 但若按照西方的实足年龄, 冯友兰入学时只有五岁零几个月。 153 冯友兰由六岁到十五岁, 在子曰诗云的讽诵吟唱声中度过了整十 年, 是名副其实的 “十载寒窗冶。 我们知道, 大量地背诵经典, 不仅 是学习好中文, 而且是学习好任何一种语文的必要条件。 因为只有通 过对经典大量的背诵, 背诵者才有可能潜移默化地或无师自通地真正 把握到各种语文的文法和修辞规则。 并且由于科举的关系, 儒门的五 经一千多年以来便是传统士子在孩童时就必须背诵的共同 “典范冶, 它们事实上已成了规范和塑造中国传统社会的世界观、 价值系统和思 维及行为模式的重要凭借, 以及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思想的主要源头。 也只有通过背诵,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核心观念, 才会和背诵者的 个体生命合二而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 也就在少年冯友兰的琅琅读书 声中, 悄悄地渗入了他的血液和骨髓, 内化为他的三魂七魄。 由长期 读经培育成的深厚学殖, 济之以渊源家学, 再辅以个人特出的天资与 悟性, 冯友兰到了十二岁, 其父便认为他的文章, 已达到可以考取秀 淤 才的程度。 在后来的三整年里, 冯氏又转益多师, 在其他师傅的督 导下继续勤学苦练, 终于练就了一手好文章。 日后凡是读过冯氏哲学 论文的人, 都无不惊叹他竟能把许多繁复的哲学问题, 说得如此的简 易明白; 读过他为西南联大撰写的纪念碑碑文, 又无不惊服他的情深 旨远和飞扬文采。 “以简御繁冶 和 “文情并茂冶, 本是中文的两大神 髓, 已同时为冯氏牢牢掌握。 十五岁前的冯友兰, 无论从学养到思 想, 都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传统读书人。 一直到了辛亥革命的前一年 于 (1910), 十五岁的冯友兰始考入唐河县立高等小学, 才正式和西学 有了接触。 由私塾到新学堂, 冯友兰十五岁才更换人生跑道, 按理是有点太 迟了。 对于学习数、 理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