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明之兴衰.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文明之兴衰古文明之兴衰古文明之兴衰古文明之兴衰

古文明之興衰 ‧農業→ 定居+人口成長→ 環境壓力 ‧生態條件較脆弱之地區在農業社會千年後即顯示 其破壞力 ‧農業即是改變自然生態環境, ‧栽種、養殖都是強烈改變環境的行為 ‧農業作物植被時間少,土壤直接暴露在風雨之中 ‧人工施肥與灌溉:長期下來土壤鹽化(蒸發量大 的地區更明顯) ‧定居:在固定面積裡持續增加環境壓力 ‧採集與狩獵的流動性使得破壞力不明顯而非不存 在 ‧第一個受害者:森林→建材、燃料… ‧土壤侵蝕 ‧約旦中部遺跡顯示:BC6000因森林消失、土壤侵 蝕,糧食生產下降,最終放棄村落。 ‧剩餘糧食下降→ 非生產部門衰退(文明、國家) ‧最古的文明區也是最早的衰敗遺跡:美索不達米 亞 ‧早期挖掘者Leonard Woolley在 Ur of the Chaldees中感到納悶: ‧看到這片沙漠的人才會覺得存在幽靈般的古代世 界簡直是不可能的,過去與今日的反差如此之 大。烏爾與蘇美為什麼會消失?這片土地為何失 去其效力? ‧簡單的回答:蘇美人毀滅自己的世界。 ‧Tigris and Euphrates春天融雪水位高,8-10月 水位最低,此時正是農作物需要灌溉之時,愈往 南愈需要灌溉工程補救 ‧此地蒸發量極高,土壤透水性差,淤積速度每千 年五呎,土地鹽化速度快 ‧現代農業以休耕調節鹽化,蘇美不能停止生產 ‧BC3500,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小麥與大麥產量相等 ‧BC2500,小麥產量佔糧食15% ‧BC2100,烏爾放棄小麥生產,蘇美小麥只有2% ‧BC2000,Isin, Larsa放棄小麥 ‧BC1700,美索不達米亞南方完全無小麥 ‧小麥不耐鹽(0.5%) ‧糧食總產量下降: ‧BC2400糧食產量不低 ‧BC2100下降42% ‧BC1700下降65% ‧BC2000以來不斷有土地變白的報告(鹽化) ‧蘇美文明的興衰完全顯示糧食與土壤之關係 ‧蘇美之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心往北移動,蘇 美舊地成為邊陲、不毛之地 ‧BC1300-900農業崩潰再次循環 ‧七、八世紀的巴格達繁榮一時,兩河之間建造四 條大型水渠,鹽化循化再次發生 ‧蒙古人在13世紀征服此地,1500只剩15萬人 ‧類似的效應也在印度河流域發生 ‧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日曬泥磚,印度河流域用窯 燒,森林快速減少 ‧此地文明約BC2300-1900,時間不長 ‧中國黃土地帶適合種植,表土易流失,大量砍伐 森林,很早已無原始林 ‧黃河氾濫成災人力所致 ‧日本德川幕府時期亦有森林濫伐之問題,官方管 制伐木 ‧衣索匹亞在AD1000因濫伐而遷都,事情再次重 演,1883遷都Addis Ababa,20年後方圓一百英哩 森林砍伐殆盡 Mohenjo-daro Addis Ababa • 地中海原生林相應是橡樹、山毛櫸、松樹、雪松 等混合林,但千餘年前已成橄欖樹、葡萄園、低 矮灌木、香草植物之景觀,這是人為之退化現象 • 人類砍伐木材、燃料,牲畜吃光幼樹,只剩無法 食用之灌木,光禿山坡侵蝕嚴重,在近海區淤積 成三角洲濕地(瘧疾原生地之一) ‧BC2000從摩洛哥到阿富汗連綿不絕之森林,至今 殘留不到10%,黎巴嫩、敘利亞一帶最早砍伐,雪 松(cedars)是古代知名建材,古代腓尼基 (Phoenician)商人重要商品之一,目前僅存四 小片雪松林留念 ‧古希臘自BC650出現環境解體問題 ‧希臘人對於水土保持有相當認識(補充肥料、梯 田),但人口增長還是壓垮這些措施。 ‧BC590, Solon(古希臘最知名政治家)主張禁止 山坡種植以免土壤流失 ‧幾十年後,雅典暴君Peisistratus以獎金鼓勵種 植橄欖樹,因為此樹種根部強健可深入石灰岩層 ‧柏拉圖在 Critias中談到: ‧現在留下來的與曾經存在過的相比,就像是一個 病人的骨架子,肥沃柔軟的土壤被沖走了,只剩 土地光禿禿的骨架子… ‧義大利重複同樣的程序,只是時間稍晚,約BC300 仍是森林茂密 ‧北非地中海沿海地區在古代史上是宜人繁榮之 地,羅馬帝國改造為糧食專業區後,今日多數已 成沙漠 ‧小亞細亞前羅馬帝國區域亦是森林瀕臨滅絕,當 日城鎮多已成廢墟(古蹟遺址) ‧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固然複雜,環境衰退乃是最 根本之因素 ‧中世紀西班牙地區過度放牧羊群,造成La Mancha and Extremadura成為草地與矮灌木叢 • 羅馬帝國約6000萬人口,羅馬城有一百萬 •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