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拨开迷雾见青天从‘所谓原始积累’谈起徐文路
小農經濟與資本主義:歷史與理論的分析
徐文路*
摘要
關於小農經濟型態在資本主義的歷史起源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始終是歷史研究和政治經濟學研究學者關切的問題之一,同時,這些學者都必須具備深厚的政治經濟學背景。巴林頓.摩爾頗具原創性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已成為自成一格的研究典範,尤其他對英國「圈地運動」的歷史考察,一方面呼應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也對傳統認知所謂「自由主義經濟學傳統強調國家不要干預經濟運作」的理論預設提出了挑戰。近年來,麥可.佩羅曼則以英國的《狩獵法》為例,說明諸如亞當斯密等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對此一法令之變動所採取的認可態度,論証其實當時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們也希望國家對資本積累應該多介入。摩爾和佩羅曼二人在其歷史研究中都著重指出,原始積累在封建社會(或前資本主義社會)走向資本主義的轉變時期時,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國家在這個「原始積累」的過程當中,非但不是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反而是大力干預,讓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得以透過合法的方式取得正當性,全面推行。這兩人的經濟史分析,其依據的理論背景,實與馬克思主義相互呼應。然而在理論分析上,摩爾的分析與馬克思的原始資本積累理論可說較為一致,但是他比馬克思走得更遠,企圖展開一幅小農經濟轉型過程中的各種變項與可能性。佩羅曼則企圖以馬克思的理論出發,但是如果吾人注意到他從個人收入的表面現象入手,並企圖在此一層次上談論資本循環,致使佩羅曼從馬克思的「原始積累」思維走向亞當斯密的「預先積累」思維。
關鍵字:小農經濟、原始積累、現代化、工業化
壹、前言
小農經濟(peasantry economy)作為一種人類的經濟生產方式與社會型態,由來已久。以中國而論,至少從商鞅變法開始,便已出現,此後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發展的歷程中,不論從質或量的角度而言,皆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至於在歐洲,儘管傳統上研究者大多傾向遲至近代資本主義社會來臨之際,相較於封建的地主經濟(feudal landlord economy),小農經濟在歐洲仍屬少數,畢竟歐洲的土地使用方式,與封建等級制息息相關,莊園佔有了大量的土地。但不可諱言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過程之初,同樣相較於封建的地主經濟,小農經濟更易成為提供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工業勞動人口的來源。二十世紀伊始,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擴張,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後進國家中,大量的小農經濟型態,雖然在一方面在一度成為各國現代化的阻礙,另一方面卻也同樣成為日後提供廣大廉價勞動力的源泉。
二次大戰後的頭二十年,西方學界關於後進國家是否、如何成為現代化國家等議題,形成了一股「現代化理論」(Modernization?Theory)的風潮,其中較為著名的包括勒那(Daniel Lerner)的《傳統社會的消逝:中東現代化》(1958)、羅斯托(Walt Rostow)的《經濟成長的階段》(1960)、布萊克(Cyril Black)的《現代化的動力》(1966)、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1968)和艾森斯塔特(Shmuel Eisenstadt)的《現代化:抗拒與變遷》(1966)等,現代化理論基本形成。在此一理論風潮之下,小農經濟的命運大多不被看好。相對的,在另一外一些學者眼中,尤其是傳統左翼的史學和政治經濟學傳統中,儘管也有相當程度地對小農經濟做出類同的評價,但是這些學者則更多地注意到小農經濟的強靭生命力,以及工業化和現代化成長的侷限所造成未能全面吸納小農經濟所釋放的剩餘勞動力。
貳、現代化與資本主義化:兩種理論模型的比較分析
首先,我們可以羅斯托的看法作為分析的對象。作為現代化理論的先驅者,羅斯托認為,任何社會型態必然逐步由傳統的社會經濟模式,轉變成現代型的資本主義模式。羅斯托設想的經濟成長階段,將人類社會發展劃分為六個階段:
一、傳統社會。在這個階段中,社會並沒有現代科學技術,資源幾乎全部配置在農業,而非工業。社會組織以家族和氏族為主,生產力水平低,人均實際收入僅夠維持生存。在牛頓學說還沒出現以前,人類社會都是屬於這個階段。
二、起飛前。這是從傳統社會階段向起飛階段轉變的過渡階段。在此一階段中,近代科學知識開始在工業生產和農業革命中發揮作用,金融業也開始發展,為新的投資提供資金,商業也隨著交通運輸業的改進而正在擴大。至於農業,則具有經濟發展基礎性的作用,它既要提供更多的糧食來養活迅速增長的城市人口,又要為工業的發展提供資金積累和銷售市場。所以,農業產量的增長具有重要意義,它決定著此一過渡時期的時間長短。在政治上,社會也應有相應變革,以促進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社會總資本的積累。這一時期,發展的障礙正在逐步克服,人均實際收入緩慢增長。歷史上,英國是第一個為起飛階段創造充分前提條件的國家。當今(指一九六0年代)大多數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