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淮南煤田松散层水文地质特征和类型划分
淮南煤田松散层水文地质特征和类型划分 摘要:根据对淮南煤田新生界松散层水文地质特征的研究,对松散层底部的水文地质类型加以划分及评价。
关键词:含水层;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及类型划分。
中图分类号:P64 文章编码:
一、松散层沉积特征及古地理环境研究
安徽淮南煤田地处华北平原的南缘,江淮丘陵的北端,淮河中游地段,整个煤田地跨淮南市及凤台、颖上、利辛、阜阳市三县两市,根据对淮南煤田构造地质条件的分析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印支运动奠定了整个矿区的基本构造格架,而燕山运动对其作了进一步改造,从而形成现今的基底构造形态。从地质发展史可以看出,从侏罗纪、白垩纪到早第三纪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除局部断陷盆地接受沉积外,大部分地区处于剥蚀夷平状态。直到晚第三纪早期,地壳才普遍下沉,沉积了巨厚的新第三系和第四系松散层。
淮南煤田新生界厚度自东南向西南及西北方向递增,由50M变化为700M。厚度变化受基岩面起伏情况的控制,反映了东南高、西北低的基底形态,这与现代西北高、东南低的地貌形态有巨大差别。以往勘探过程中对新生界松散层研究程度较低,对松散层的时代划分也不够确切、统一,本次研究过程中,以本区沉积物的综合岩性特征为标志,参照金权等编著的《安徽淮北平原第四系》研究成果,结合有关测试资料,对新生界松散层的沉积特征做初步分析研究。
一)早第三系(E)
岩性为紫红、棕红、灰白夹黄褐、土黄色砂质泥岩、砂岩及砾岩。胶结成岩程度差异较大,多分布在凹陷、断陷盆地及煤田两翼局部向斜地带。如展沟164孔、36北7孔、丁集水6孔、朱集45-6孔均有沉积。由于对该岩组没做研究工作,时代归属值得商榷。
二)上第三系中新统(N1)
在潘——谢煤田范围内,该组顶界面埋深东部150M左右,中部180~257M,西部380~420M,局部古地形隆起处缺失,因而自东向西埋深加大,从岩性组合特征可以划分为两种沉积类型。
1、潘集型
底部为棕红、灰绿色砂砾层夹薄层粘土,上部为灰绿色、棕红色粘土为主,局部夹薄层砂层透镜体(图2)。其中底部砂砾层呈条带状分布,走向上从北东方向(明龙—上窑山谷)进入潘二井田,然后折转北西,穿过潘一、潘三、潘四,过丁集、顾桥井田,向西北而去(图3)。
2、谢桥型
岩性底部以浅棕、灰绿色粘土为主,局部夹砂层透镜体、钙质粘土等,顶部为砂层与粘土交互沉积,不同地段粘土、砂层所占比例有所不同(图2、图3)。
根据此两种沉积类型,可以初步推断当时古地理环境,井田的中西部陈集、展沟、阜阳一带为沉积中心。开始为小面积湖泊,随着盆地的不断沉降,湖泊面积不断扩大,陆源碎屑物质不断受水流介质的搬运,在盆地低凹处堆积。此时,在煤田的东北方向,明龙山和上窑山谷之间有一条季节性河流,流向西南,经潘二、潘三、潘四、丁集、顾桥井田北端向西北方向没入湖泊,从而形成带状砂砾层。而在平原的西南部为大别山,南部为江淮丘陵,从西南向东北及由东向西地面有较大坡降,自大别山北坡、江淮丘陵北坡各山口流出的山地河流,分散成细小水流辐散开,由于流速降低,水流所携带大师碎屑物质堆积下来,形成一系列洪冲积扇,多个洪冲积扇相互衔接构成巨大洪积冲积扇体。由于洪冲积扇体沿盆地南缘不断向北、向东扩展,因而中新统古地理环境:早期西部湖泊相,东部为河流冲积相,演变到后期为洪冲积湖泊超覆相。据古地磁测试分析,极性带位于高斯极性带之下,当时气候温暖湿润。通过岩性、孢粉组合、脊椎动物化石与邻区山东、江苏对比,其地层层位大体上相当于山旺组、下草湾组,距今约18~19Ma左右。
三)上第三系上新统(N2)
以灰绿色、灰白色中砂及细砂为主,粗砂次之,局部含石英小砾石。含少量浅棕色、棕色砂层,结构疏松,似“豆腐渣状”,砂层间夹多层灰绿色粘土。该组地层顶部发育一层固结状灰绿色杂锈黄色粘土,且铁锰结核发育,是本区上第三系与第四系的分界标志。该组地层顶界埋深:东部80M左右,向西逐渐加深为120~140M。
此时物源在继承中新统古地理环境基础上继续向北、西方向沉积,冲积相、冲积扇群、辫状河流普遍发育,并逐渐发展成为向西北运动的曲流河及泛滥平原。据孢粉分析,该期木本植物有:松、栎、榆,草本科以禾本科、藜、蒿为主,说明此时气候较下草湾期转凉转干,但仍属温暖偏湿类型。9个孔古地磁测试表明,该期属于高斯极性带,距今约2.48~5.5Ma,地层层位相当于固镇组。
四)第四系(Q)
该组底板埋深,东部75~115M,中西部110~140M,个别孔可达206M。底部为浅灰色及灰黄色细中砂含粗砂,局部夹棕红及灰绿、灰黑色砂质粘土。中部为棕黄、灰黄夹灰绿色粘土,局部夹不稳定细、粉砂薄层,底界埋深40~90M。上部为灰黄、灰黑色细砂、粉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专题2.7 数轴中的动态问题【九大题型】(举一反三)(人教版2024)(解析版).docx VIP
- 15走向辉煌2011高考语文阅读飞跃与写作创新.pdf VIP
- 完整版IQC作业指导书.pdf VIP
-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29页)【课件22】.pptx VIP
- 2008年修电脑1400张照片连接.docx VIP
- 2016上海电气2MW机组标准化维护手册.docx
- 88张PPT详解脊神经分支及其支配区【88页】.pptx VIP
- TDT1062-2021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pdf VIP
- 机舱柜图纸概述.ppt VIP
- 企业资源erp期末试题及答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