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古街 一眼望千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津渡古街 一眼望千年

西津渡古街 一眼望千年   青石板上千年的车辙印记沿着街道曲折前行,串起了西津渡风生水起的历史,沉淀了街区兴盛千年的风韵。 西津渡位于江苏镇江西部老城区,北濒长江,南临云台山,中心轴线1800米。它形成于三国时期,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之后,这个位于“十字黄金水道”交汇之处的渡口更是一派千帆入津、商贾云集、民居错落的繁荣景象。 因渡而生千年街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西津渡”。这里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枢纽,发挥着人流、物流集散港口的作用。街区的一切,无论宗教、文化还是民俗、风物,都因渡而生,靠江而兴,默默诉说着一眼看千年的渡口风云。 三国时期,这里曾驻有孙权的东吴水师,唐代以后这里更是专门有兵丁守卫巡逻。宋熙宁元年(1608年)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上,舟次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岸。由此可见,至少从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兵家必争之地。 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西津渡变得更加热闹非凡。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船夫的号子百里可闻,南来北往的货物在这里汇集,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西津渡古街也随着繁华的江面向东、向南不断扩大,经历唐、宋、元、明、清5个朝代,这里俨然已经成为一个风景绝妙、设施齐全的生活乐土。由此,因渡而生的城市街区厚载着自唐以来1300多年的历史遗存。 慈航共渡生义举 在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三券门背后,有一座名叫“昭关”的白色喇嘛塔,相传从喇嘛塔下经过,即可得到神灵的庇护,出门行舟一帆风顺。昭关塔不远处还有佛教寺院观音洞和道教寺观铁柱宫。作为当时江南通往苏北的交通要道,每天来这里祈求平安、拜谢慈航之恩的行旅商贾络绎不绝,缭绕的香火弥久不散。 除了祈求平安的心灵慰藉外,积极有效的救助措施才是保证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万全之策。于是,救生会、义渡局等民间救生组织应运而生,成为西津渡慈善文化的源头。 救生会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事实上,救生会的创设应追溯到宋代。救生会,顾名思义就是济渡救生的意思,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 西津渡北对瓜洲渡,江阔而险。每遇疾风来临,江上黑浪如山,樯倾楫摧、船覆人亡的惨剧频繁发生。唐天宝十年(722年),一次就有数十艘渡船沉没;明万历十年(1582年)的一阵狂风竟摧毁了千余艘漕船和民船。由于西津渡特殊的交通位置和军事地位,加强安全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到了宋代,统治者更是将镇江视为漕运咽喉。于是,当时的镇江郡守蔡洸在西津渡创设了救生会。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京口蒋元鼐、朱元逊等15人集体协商,力劝镇江和扬州的士绅“邑中输钱,以救涉江覆舟者……积白金若干,于京口观音阁为会”,由此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民间救生组织——京口救生会、瓜洲救生会和焦山救生会总局,专门从事义务打捞沉船和救生会事宜。 救生会楼上设有瞭望哨,如发现江上船翻有人溺水,会立即派救生船前去救助。那时的救生船被漆成红色,俗称红船。桅杆上醒目地挂上一个虎头牌,意思是奉圣旨救人,船上铜锣一敲,任何人不得阻挡,江上所有船只都得让道,所有关口必须打开,让红船在最短时间内赶往出事地点,实施救生事宜。 清同治年间,在镇江经商的余姚县人魏寿昌牵头成立镇江义渡局,集资建造大型渡江帆船,取名“义渡红船”,开行于瓜洲、镇江之间,载渡南来北往的旅客,顺路兼做“救生”事宜。由于不收渡费,渡江的肩挑负贩、引车卖浆者以及广大劳苦百姓,受惠不浅。 1923年,镇江与扬州的士绅再次联手,成立普济轮渡局,并购买一艘“普济号”轮船从事渡江业务,大大减少来往两地的渡船事故。 镇江救生会从宋代开始创设,此后代代相承,鼎盛时还发展到南京、武汉等地,功不可没。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可谓举世无双。 飞阁流丹敛胜景 民国时期,在长江流域坍江北、涨江南的自然力量之下,镇江北部的江心已经淤积起一片新的陆地。千年西津古渡离长江越来越远。岁月的流逝使得西津渡逐渐淡化和削弱了作为渡口的功能。昔日繁华虽然远去,但反映旧时各种文化诉求的古老街区基本被完整保存下来。 沿着古街一路西行,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把我们带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 那座名为“金陵渡”的小山楼旅店相传曾是晚唐诗人张祜夜宿金陵渡的地方。面对江上的点点渔火,回想起官场的黑暗、人民的痛苦,诗人愁绪渐浓,挥毫写下了不朽的《题金陵津渡》:“金陵津渡小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