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中西医结合)_.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儿腹泻(中西医结合)_

辨证论治--辨证思路 1. 辨病因:辨明泄泻的病因,对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感受外邪者辨其风寒暑湿类别,或因他病而后泄泻; 内伤饮食者,详查饮食种类,或为过量,或为陈腐不洁,或为特异食物。 脾胃虚弱者,辨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大病之后 辨证论治—辩证思路 2.辨属性 寒:便稀如水样,粪色淡黄,臭味不甚,舌 淡苔白 热:便下黄褐,臭显,舌红,苔黄 虚:久病久泻,病程迁延反复不愈,便下清 稀,腹虚胀喜按。 实:起病急骤,病程短,腹胀痛拒按。 辨证论治--辨证思路 3.辨轻重:以大便多少、病程长短、精神好坏、有无气阴耗伤见证辨轻重。 辨证论治 --论治方法 治则:实证祛邪为主,虚证扶正为主 治法:调理脾胃,分利小便。 随时注意气液存亡,以防病情突变 辨证论治 –分证治疗 风寒泻 湿热泻 伤食泻 大便、腹痛、全身、舌脉 脾虚泻 脾肾阳虚泻 辨证论治 –分证治疗 湿热证 大便特征: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 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 或见少许粘液 腹痛情况:腹痛时作 全身情况:烦热口渴,小便黄短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 辨证论治 –分证治疗 风寒证 大便特征: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 腹痛情况:肠鸣腹痛 全身情况: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 淡红 辨证论治 –分证治疗 伤食证 大便特征:大便稀溏,夹有食物残渣, 气味酸臭 腹痛情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腹痛 拒按 全身情况:嗳气酸馊,夜卧不安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实,或指纹滞 * 小儿腹泻 第一临床医学院 儿科教研室 教学要求 掌握:小儿腹泻的诊断要点,中医辨证治疗,西医治疗原则;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熟悉:小儿腹泻临床表现、西医病因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 了解:小儿腹泻鉴别诊断,预后转归及预防调护。 概述 定义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概述 范围 中医“泄泻” 西医病因 1.感染因素: (1)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 (2) 肠道外感染:可由于发热、感染原释放的毒素、抗生素治疗、滥用抗生素也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直肠局部激惹(膀胱感染)作用而并发腹泻。有时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可同时感染肠道。 西医病因 2.非感染因素 (1) 饮食因素:喂养不当、食物过敏性、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为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均可引起腹泻。 (2) 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都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致腹泻。 西医发病机制 2.细菌性肠炎 (1)肠毒素性肠炎: 各种产生肠毒素的细菌可引起分泌性腹泻,病原体侵入倡导后,一般仅在腔肠内繁殖,粘附在肠上皮细胞刷状缘,不侵入肠粘膜。 细菌在肠腔中释放2种肠毒素,不耐热肠毒素(LT),与小肠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致使三磷酸腺苷(ATP)转变为环磷酸腺苷(cAMP),cAMP增多后即抑制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Na+、Cl—和水,并促进肠腺分泌Cl—;耐热肠毒素(ST),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三磷酸鸟苷(GTP)转变为环磷酸鸟苷(cGMP),cGMP增多后亦使肠上皮细胞减少Na+和水的吸收、促进Cl—分泌。两者均使小肠液总量增多,超过结肠的吸收限度而发生腹泻,排出大量无脓血的水样便,导致患儿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西医发病机制 (2)侵袭性肠炎: 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可引起渗出性腹泻,可直接侵袭小肠或结肠肠壁,使粘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引起渗出和溃疡等病变。患儿排出含有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的菌痢样粪便。结肠由于炎症病变而不能充分吸收来自小肠的液体,并且某些致病菌还会产生肠毒素,故亦可发生水样腹泻。 西医发病机制 3. 非感染性腹泻 主要是由饮食不当引起,当进食过量或食物成分不恰当时,消化过程发生障碍,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和吸收而积滞在小肠上部,使肠腔内酸度降低,有利于肠道下部的细菌上移和繁殖,使食物发酵和腐败(即所谓内源性感染),使消化功能更为紊乱。 分解产生的短链有机酸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渗透性腹泻),并协同腐败性毒性产物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增加导致腹泻、脱水和电解质系紊乱。 病因病机示意图 感受外邪 乳食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