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化浪潮下缠足和放足
近代化浪潮下缠足和放足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国近代史上三次较为大型的放足运动的历时性追溯,再现三次放足运动的过程,并通过对三次运动不同主体——即政府、传教士、知识分子的表述,展示出这些主体关于放足运动所做的努力或是作出的反应。并试图关注“大历史”背景之下的女性主体。
缠足,作为一种习俗,在中国大约延续了一千年之久,并且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为了便于论述,本人仅聚焦近代的缠足,自定义了三次放足运动,其时间段和范围都较为宽泛,抑或有失偏颇。第一次是清初政府颁布法令禁止缠足,此次收效甚微。第二次是鸦片战争后,国门打开,西方传教士介入,用宗教的教义对缠足做出了一番全新的阐释,可谓掀起令人惊喜的波澜。第三次是改良维新的知识分子觉醒并逐步成为放足运动的主流,直至缠足这一根深蒂固的陋习消失。本人试图根据三次放足运动中的不同主体,即国家政权、外国传教士、知识分子进行叙述。通过对这些主体关于放足所做的努力或是对放足做出的反应,再现近代史上三次放足运动行进过程。并试图通过三次放足运动结果的对比,找出第三次放足运动较为成功的原因——国族主义语境下的一次胜利。最后,回到缠足的主体——女性自身。通过对于女性身体感受的关注,进而聚焦于在宏观的、以父权夫权为主导的叙事语境之下,那些被“大历史”所遗忘的女性主体。
1 清朝初年:禁止缠足作为争夺政治合法话语权的手段
返观清朝,第一次放足运动可谓在跌跌撞撞中得以成型,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早在皇太极时期,就有了禁止缠足的律令:“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俱照满洲式样。男人不许穿大领大袖、戴绒帽,务要束腰;女人不许梳头、缠脚。该管牛录章京稽查,若有违者,本身及该管牛录、拨什库俱有罪。” “崇德三年七月……谕礼部:有效他国衣冠束发裹足者,重治其罪。”。从这两处叙述中我们可以窥见,前朝汉人的衣冠束发裹足之种种,皆为清朝统治者所禁止。并且在这个语境下,裹足被视作与衣冠穿戴同等类型的礼仪。正如高彦颐所指出的,“缠足标志的是国家之间的界限”。清人入关前缠足演变成了上层精英汉族女子的一种行为规范,并且作为一种礼仪,被纳入了汉人的礼仪体系内。这一套系统还包括如何得体地穿衣,梳发,是汉文化中文明的体现。与此相对的,在蛮夷之地(汉人认为的)的人,若有赤足行走者,在汉族的话语系统里,均会被认为是野蛮的,不文明的。因此,汉族企图驯化“蛮夷之族”的方式之一,便是教会他们汉人的穿戴礼仪,他们的妇女若是缠足,才会被认为是文明的象征。由此可见政治话语占据主导的群体对于文化规范所施加的影响力,亦即政治领域的统治权向文化领域进行的渗透。
在清王朝正式入关之后,又颁布了许多有关缠足的禁令。“顺治元年孝庄皇后谕: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二年诏:以后人民所生女子禁缠足。顺治十七年,特下制书,普下海隅,痛改积习,有抗旨缠足者,其父若夫杖八十流三千里。康熙元年,又禁缠足,远者罪及父母家长。时某大员上疏,有奏臣妻先放大脚一语。然究以习俗相沿,未易骤变,康熙四年竟收回成命。道光十八年,虽重申缠足诫令,亦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这些史料说明清王朝关于缠足的禁令是贯穿始终的。这次较为持久的戒除缠足运动中,满族统治者谋求政治合法性的意图占据了主导地位。缠足既然是象征汉人身份的一个标志,巩固满族统治就得用具有满族身份标志的装束取而代之。禁止缠足其目的都在于强化满族作为一个民族的身份认同感,争取保证一个异民族统治的政权的合法性,将其塑造为一种重要的统治工具。
这场自上而下的、异族统治者为了争取其政治合法性而发起的放足运动,其政治仪式感远远超出了本身实质,由于积习已久,此次运动实则收效颇微,并没有得到民间女性的响应。反倒是宫中的满族女性,虽不缠足,却穿着花盆鞋用以模仿缠足的效果。由此观之,在1840年以前的清朝,缠足一方面被统治者视为一种“他国”的习俗,一种潜在的对政权合法性的威胁,而另一方面,缠足是女性对于自身身体的一种表达,此举虽痛苦却为女性带来愉悦感。她们把缠足作为一项装扮自身的手段,和涂脂抹粉抑或是绫罗红袄并无二致,甚至成为流行于当时上层女性之间的一种时尚。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何第一次放足运动的失败。鸦片战争前的放足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然而,历史的脚步不曾停歇。鸦片战争爆发,国门打开,我们迎来了中国未有之变局。西方作为他者的闯入,给中国带来了诸多变化。缠足作为一项中国本土的风俗,也多受波及。
2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传教士对缠足全新的阐释
鸦片战争之后,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华,在一些通商口岸安营扎寨。国人的缠足陋习暴露在西方传教士惊诧的目光下,当伦敦传教会(London Mission Society)的牧师约翰·迈克高望和他的妻子在1860年来到厦门的时候,“他与他的妻子几乎马上就亲身感受到缠足的可怕”。认为 “是不人道,有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