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蜕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8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蜕变

18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蜕变   摘要:18世纪中叶,启蒙运动催生出新的美学戏剧观,意大利正歌剧因其诸多的弊病遭到了来自各界的猛烈抨击。文学界和理论界纷纷撰文表述了新的戏剧理想,表演实践和创作领域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革,18世纪下半叶意大利歌剧领域在美学观念、表演风格和创作实践等方面发生的一系列革新。 关键词:18世纪;意大利歌剧;美学观;蜕变 中图分类号:J609.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3.02.005 [CDF10〗 作者简介:杨晓琴(1974~),女,文学博士,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成都 610021)。 收稿日期 1597年,第一部歌剧《达芙妮》还在小心翼翼地跟随语言的重音,模仿说话的语调。1607年,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的《奥菲欧》便开始探索说白式的宣叙调与流畅抒情的咏叹调之间的完美结合,并充分发挥音乐的手段,赋予歌剧以戏剧的力量。“17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已经具备此后200年无重大变化的主要轮廓” [1],安东尼奥·切斯蒂(Antonio Cesti ,1623 -1669)的《奥隆泰阿》(Orontea,约1649)已经将咏叹调发展得极其复杂,庞大的乐队编制、精巧的舞台设置与数目众多的合唱已经远远胜过以往歌剧的所有尝试。18世纪,蒙特威尔第的音乐戏剧到了A.斯卡拉蒂(A·Scarlatti,1660—1725)和佩尔戈莱西(Givanni Battista Pergolesi,1710-1736)等那不勒斯乐派作曲家的手中俨然成了旋律的盛宴,ABA的返始结构给了歌者展示嗓音和技巧的机会,阉人歌手那华丽灵巧的嗓音使得人声旋律极端的器乐化。为追求听觉愉悦,歌者不放过任何一个装饰音。涌进剧院的观众也只求在观看演出时获得最粗浅的感官愉悦,对诗歌的好坏、戏剧的优劣漠不关心,他们在剧院赌博、交际和调情,只有咏叹调出现时才会将注意力转向舞台。合唱、舞蹈、布景以及台本等纷纷退居二线,歌剧由一系列被宣叙调分隔的咏叹调组成。不断重复的音乐严重损害了诗歌的意义,戏剧的真实性遭到了彻底的漠视。卡梅拉塔的文人们早期的梦想以及高贵简朴的理想破灭,花哨的装饰、低劣的台本和平庸的作曲家严重损害和降低了它们的尊严。 18世纪中叶,由百科全书派掀起的启蒙运动高擎“理性”的旗帜对传统的信仰和权威给予了猛烈的抨击。在启蒙哲学家们所倡导的简洁、真实和自然的美学观念的影响下,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对老态龙钟的正歌剧发起了尖锐的攻击。马尔切洛(Benedetto Marcello,1686-1739)于1720年发表的《时兴的戏剧》(Il teatro alla moda,又名《创作和演出意大利歌剧万无一失的方法》)是最早全面攻击意大利歌剧的著作之一,作者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意大利歌剧的弊病,连最小的细节也不放过;30年后,歌剧批评变得愈发尖锐,最为著名和最具建设性的批评莫过于弗朗西斯科·阿尔加洛蒂(Francesco Algarotti,1712-1764)撰写的《有关歌剧的论文》(Treatise on the opera,1755)使其直接卷入了改革的热潮。普拉耐里(Antonio Planelli ,1747-1803))和弗朗西斯科·米利吉亚(Francesco milizia,1725-1798)纷纷指责意大利歌剧的浅薄和无聊,嘲笑意大利人盲目和愚蠢的骄傲,追求一种更为真实、简洁和令人喜爱的风格。 在这个处处洋溢着理性气息的时代,音乐被赋予与诗歌和绘画等艺术相同的职能——“模仿自然”。在确定音乐和诗歌的关系时,音乐因缺乏诗歌所具有的明确意义而失去了独立性,沦为诗歌之下的第二等级,旋律能否准确表达歌词的含义成为启蒙学者们衡量歌剧优劣的重要标准。这一美学观念受到歌剧界的先锋作曲家和表演艺术家们的积极推崇,他们纷纷在创作和表演实践中做出回应,可以说“启蒙运动对18世纪文化领域的影响,没有哪个方面比对歌剧影响更为深远,成果更为丰富”[2]。在这个思想家和理论家济济一堂的时代,他们以先验的纯粹推理确立了音乐戏剧的理论,只待音乐家们予以实施。 一、戏剧美学观 (一)音乐与诗歌 音乐与诗歌孰轻孰重似乎一直是歌剧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18世纪这个关系再次遭到诘问。在“模仿自然”被视为所有艺术都必须遵守的原则下,音乐因缺乏明确的意义其独立性遭到了拒绝,它的任务被限定在为文字语言的表达提供一个更合适的装饰,“只有当它被用作诗歌的仆人时,它才被当作艺术形式而得到吝啬的承认”[3]。哈里斯——沃里克((HarrisWarrick))在1774年出版的《音乐、绘画和诗歌的讨论》中认为音乐可以模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