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寿南 构建中港文艺虹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吴寿南 构建中港文艺虹桥

吴寿南 构建中港文艺虹桥   内地与香港的交流, 於国家而言,象徴着中华民族的团结; 於市场而言,是中外市场的互补; 於思想而言,是东西意识的磨合; 而於文化意识方面,是开阔双方眼界、 促进市民艺术修养必须的途径。 今日,香港的文艺界重新焕发新的生命,蓬勃、昂扬, 凖备覆盖着各式各样的“美”。 吴寿南先生主要职务与履历 香港文化艺术基金会顾问 香港资深传媒人员联谊会副理事长 香港艺术行政人员协会委员 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行政组主席 香港文化促进会理事 担任香港一些合唱团、剧团及香港有线 23台顾问 以“无愧於心”为处世格言,坚持自己 服务香港文艺发展的理想。 起落变迁文艺界 如诗仙李白之於盛唐、文豪莎士比亚之於英国的黄金时代,文艺发展总是伴随着经济的稳定、社会的繁荣。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又在这块土地上进行文艺工作,吴寿南先生见证了香港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同时也是当地文艺领域发展的参与者。 上世纪中旬,神州大地战火纷飞、不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南迁香港,其中包括不少文艺工作者,更不乏大师名家,如夏衍、茅盾、何香凝等。因此香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二进香港的茅盾发现:“香港经过三年的战火熏染,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与1938年相比,香港是大大的不同了,那时还是一片文化荒漠,现在已出现了片片绿洲。”十几年的岁月,香港文艺界改头换面、诞生出许多集中外特色与时代特色为一体的文艺成果。 不难想象,当时的香港文艺是多麽繁荣。可惜时局稳定之後,当年逃避战乱、落脚香江的文艺工作者们又开始回迁内地。加上当时港英政府对内地的态度不同今日,且採取西式教育管理香港,致使中港交流断断续续,传承文化更是举步维艰:“抗战以後英国人的管理方针是左右平衡,导致香港的文艺工作受到很大压迫,英国管理者不认同我们的文化,开始灌输西洋文化、欧洲文化,不少民间团体被迫解散,一些文化人甚至遭受驱逐,那时候在香港进行文艺是挺危险的、整体气氛低迷不振。此时是五六十年代,是文化的沙漠形成的时期。” 1967年,香港在坎坷中颠簸前行,日益发展的社会也不断出现新的呐喊。终於,港英政府意识到不能继续以强硬的陈规限制港人的行为和思想,因此逐步放宽政策,建起香港大会堂、进而开始一些文化措施,把一部分文化活动定位合法。由之前仅有中英管弦乐团这唯一一个香港艺术团体不断发展出其它团体,由以前规定只有与英国有关的文化活动才算合法渐渐开放为承认民间活动。虽是一路慢慢改变,卻是吴寿南先生等同好们希望的曙光。 很早的时候,吴寿南先生作为中港两地沟通的桥樑、协助内地相关团体访问香港。当港英政府不断改变管理方针後,其工作日益顺畅。怀着无比的喜悦,他为中港文艺交流工作勤勤恳恳牵线搭桥,欣喜地看着香港文艺事业的发展。 恰好,上世纪七十年代内地正处於十年文化浩劫,不少文艺工作者回流香港,他们多是在内地经过专业的艺术培训,因此艺术水平的高超自然不在话下。时势加上机遇,香港文艺界百花齐放:香港中乐团、香港话剧团、许多舞蹈团、许多中乐团、合唱团等先後登台亮相,奠定今日香港的文化氛围。 “究其原因有二,一是香港本身自建立大会堂起,逐步发展起来的文化氛围,一是内地文艺团体开始来港演出,他们大部分是经过国内专业的培养,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和艺术技巧的艺术家,对香港建立文化团体作用巨大。因此这段时期,实在是一个很重要转折。”退休前,吴寿南先生曾担任香港新华社的文化记者,不时进行文化交流的工作。在香港文艺界欣欣向荣的时期,他尽心尽力做出贡献,亲自参与策划创办香港文化艺术基金会,通过这个非牟利的组织支持香港各个艺术团队开展活动,为中港文艺交流提供经济基础,大力弘扬有关中华文化的活动、演出、展览等:“1967年之後,像《红色娘子军》一类反映中国革命的节目,在香港是不能通过演出审查,之後管制渐渐放开,特别是中英谈判使得整体气氛好转,香港回归後更是有很多内地团队到港演出,各地包括举办中国地方戏曲展、为河北梆子戏在香港推广等。” 同时,香港的艺术团体也希望走出本地,与内地、世界接轨。於是纷纷向吴寿南先生等“搭桥者”寻求帮助,令他们乐此不疲。在大家的努力下,从北上广深一类内地大城市开始,各地陆续出现来自香港各个艺术团的演出、交流。 其中,在七十年代的国庆活动可谓让吴寿南先生“痛並快乐着”:当时虽受到场地等方面的限制,但香港许多歌咏班、舞蹈班、戏剧团、管弦乐团等文艺团体在9月15日到10月5日共二十天的时间里,可以积极组织开展演出共160场,平均每天演出超过五场,这一记录,为吴寿南先生印象中活动次数最多的。 每每回忆,吴寿南先生脸上常常出现难以言喻的欣喜,他更对此进行工作的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