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吴征镒-一个甲子云南情缘
吴征镒:一个甲子云南情缘 2013年6月21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发布消息称,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6月20日1时31分在昆明逝世,享年97岁。
吴征镒与植物结缘一辈子。出生于1916年的他,幼年时期就对植物产生浓厚兴趣。他一生三下云南,最后定居云南。近一个甲子的岁月,他和草木相亲,与云南同行,用一个植物学家广博的胸襟和执着的坚守关注着云南,让云南的植物为天下所知,让中国植物分类学的研究从云南走向全世界。
一路向南到昆明
吴征镒是一个土生土长却又学贯中西的科学家。他起步于扬州老家的芜园,他没有出洋镀过金,却被国际上的植物学家誉为难以超越的“植物电脑”、植物分类学领域集大成者。
1916年,吴征镒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封建大官僚地主家庭。10岁时,在父亲的小书房中,吴征镒偶然得见清代吴其峻的《植物名实图考》和牧野富大郎以前的《日本植物图鉴》,他痴迷上了植物,萌生了要穷其根本的念头。
清华毕业后,拿着首月助教工资80块大洋的吴征镒,参加了由段绳武发起组织的“西北科学考察团”,一路去到大西北、内蒙和宁夏。正当他满怀激情去认识可爱的中国时,七七事变的爆发,让他不得不半途折返老家扬州。此时,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吴征镒受到老师邀请,去临时大学任助教。1937年底,临大迁往昆明,吴征镒开始和大家一起,历时68天,从长沙徒步越湘、黔至滇。
1938年,1663.6公里,从长沙到昆明,用脚丈量完这片植物众多、景色秀丽的祖国南线土地的吴征镒心中有喜悦:这是一片多么丰厚富饶的土地。
云南谱写植物情缘
1946年,吴征镒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吴征镒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静心整理植物卡片,跋山涉水调查采集。这段时间里,他在简陋的用“洋油箱”堆成的标本室内,将没上标本台纸的标本,对照仅有的文献和秦仁昌氏所摄的模式标本照片,及自己几年所积的昆明、滇西南等处标本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鉴定,这算是中国人自己鉴定植物标本的源头之作。在大普吉附近陈家营中国医药研究所内,他也与同事一起,自写、自画、自印,考证完成了《滇南本草图谱》第一集,可谓植物考据学的起源之作。
抗战胜利后,吴征镒参与科学院接管和整理,几年间一路北上南下,做了许多工作。之后又重返昆明,开始了与云南近一个甲子的植物情缘。留下来的吴征镒,行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见证了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建设、我国橡胶工业的奠定;写下了被植物界奉为典籍的诸多著述,被中国乃至世界认为是难以逾越的科研巅峰。
“我已年逾不惑,亟思寻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有所创树,才对得起这一学部委员头衔。……我遂毅然请示调往云南昆明,与蔡希陶合作建一新所,在植物学研究上了我夙愿。”
无悔的回滇之路
植物多样的云南给了吴征镒科研不竭的源泉,多思的吴征镒又还给云南乃至中国的植物学留下了深厚的积淀。吴征镒在中科院昆明植物所里一套不到90平米的房子里居住了18年。窗外是四时不断的绿树和花枝。有抬眼就可见的植物作伴,吴征镒就是在这里完成了《中国植物志》和《云南植物志》的终稿工作。并在这儿折节读书,完成了自主创新的4部学术专著。
虽然吴征镒和云南的缘分早在1938年就已结下,但他几经辗转,最终仍然选择回到云南落户,却让很多人始料未及。
1949年6月,吴征镒任北京市军管会高教处副处长;12月份,吴征镒任中国科学院(机关)党支部首任书记;1950年,他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55年,又当选为中国第一批学部委员(中科院院士)。在旁人眼里,具有老革命资历的吴征镒似乎可以走一条仕进之途,可是,内心从未远离植物的吴征镒却开始思考人生的另一条路。他怀念在研究室看标本和在野外搞调查的日子,他时常回想1938年的横贯云南之行,那里的亚高山针叶林、高山草甸、热带山顶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各式各样的次生植被,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心中常回想的,便是面对云南秀丽风光时许下“一定立足云南,放眼中国和世界植物”的宏图大愿。
1958年夏天,42岁的吴征镒携夫人段金玉毅然带着刚7岁的儿子和5岁多的女儿,乘小飞机到达云南,筹建中科院昆明植物所。
回到云南的吴征镒,如放飞自然的鸟儿,开始纵情融入这片天地。从云南开始,他的足迹开始踏遍全国所有省市区及除非洲以外的四大洲。从西双版纳到丽江,从德宏到大理,从干燥炎热的河谷到潮湿寒冷的高山,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哪里有植物,哪里就必定留下过吴征镒的身影。
“摔”出来的重大发现
西双版纳是云南植物种类最多的地方,也是吴征镒学术考察最频繁的地方。每逢雨季,热带雨林的红土地一片泥泞,走在上面的人常会打滑。吴征镒是扁平足,走久了会摔跤。又因他有“只顾眼前不顾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