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散文诗里情感超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屠格涅夫散文诗里情感超越

屠格涅夫散文诗里情感超越   摘 要: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在晚年写了八十二首散文诗,在病痛中与内心的孤寂斗争,反抗绝望,将对生命、生活执著的信念及对祖国人民、对人类深切的关注与爱充斥于散文诗之中。这是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在文学中的体现,也是文学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 屠格涅夫 散文诗 情感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早期写诗(《帕拉莎》、《地主》等)。1847~1852年发表《猎人笔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以后又发表长篇小说《罗亭》(1856年)、《贵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描写贵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好发议论而缺少斗争精神的性格。在长篇小说《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的形象。后来发表长篇小说《父与子》,刻画贵族自由主义者同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冲突。后期长篇小说《烟》(1867年)和《处女地》(1877年),否定贵族反动派和贵族自由主义者,批评不彻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观情绪。此外还写有剧本《村居一月》和散文诗等。 屠格涅夫在晚年写了八十二首散文诗,简洁凝练,现实真诚,记录着他对社会、文坛、人生的种种看法,他在爱情生活中的欢乐与痛苦,他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和怀念,以及他心头随时随地浮现的遐想和涌起的波澜。晚年的屠格涅夫沉浸在一种真挚的孩提般的情感中,达到一种“完全忘却了自己的地步”。他敞开心怀,把一切和盘托出。 一、自哀:对生命的敬畏 在《老妇人》中,作者写了自己孤身一人在田野中走着,遇到一名瞎了的妇人,妇人追着他,将他追到坟墓去。作者的内心回响着一个声音:“逃不脱!逃不脱!”这是人所无法逃脱的命运呀!坟墓是死亡的象征,老妇人是年老的象征。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也许就是作者的一个梦境,梦是潜意识的反映。一方面说明作者已经意识到了死亡的靠近,另一方面,作者在极力的逃避死亡,甚至对这种“无法逃脱”的命运存在恐惧。这种恐惧来自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渺小与无力避免。《世界末日》中,作者也描写了自己的梦境:俄罗斯某处的农舍里,海浪淹没、冲散一切。梦中铺天盖地的浪涛伴随着回忆将作者压得喘不过气来,这种恐惧来自记忆中的美好与现实的冲突,因此而造成的落差,使作者夜不能寐。作者在《明天》也渐渐认识到“明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既是希望,也是死亡。正因如此,明天就带有了未知因素,对未来的不确定,也使得作者对生命望而生畏。 作者在自哀的同时也有着自嘲精神。在《施舍》一文中,作者描写了一名昔日强壮又富有而现今羸弱又困窘的老人。老人不愿意乞求别人的施舍,但在听了“若是世上没有那些向你伸过手的乞丐,就没有人可以任你去表现善心了,你就不可能去行善了”的建议后,认为自己的乞讨是在给他人表现善意的机会,认为自己的不幸会给他人带来欣慰。以此为前提,为自己乞讨的这一行为找到了价值所在,故而可以心安理得的行乞。其实,将施舍的行为剥开来看,就好比是在说一个年迈的老人在寻求年轻人的帮助,也正是这种需求,可以体现年轻人尊老的美好品德。这则小故事可以说是作者对自己年老体衰的自嘲。自嘲是建立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的,作者能够自嘲,就说明已渐渐从自哀的泥淖中走了出来。 卢那察尔斯基曾尖锐地批评屠格涅夫为“大悲观主义者”。对此,屠格涅夫坦诚地说:“我的忧郁是真实的,我确实生活得很艰难,我的感情悲伤,而且凄凉。而同时我力求使我的情感焕发起来,变得美好起来。”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写作始于1877年,那时的作者正饱受年老与疾病的折磨,渐渐面对死亡。散文诗中大多数是抒写深度思考人生的,是诗人被对生命终点的探索带来的揪心痛楚的忠实记录,是对生存状态冷静凝视带来的理性假定与现实的巨大差距的沉重压力下爆发的急切追问。但诗人思考的结果只是茫然与失落,只能提出控诉,追溯原因,寻求解决方法。 二、悲愤:对贵族假善的控诉 在散文诗《菜汤》①一文中,作者用简短凝练的文字揭示了农民悲哀的可怕的力量,揭穿了老爷们对“小兄弟”表示的感伤主义的怜悯,廉价的慈善举动。作者是如何淋漓尽致地展现农民悲愤的力量以及老爷们的假善的呢,我们可以从人的情感道德的角度来阐释。作者悲愤力量在《菜汤》中集中体现,悲愤也是作者“爱”的力量源泉。 不论你认为人是多么的自私,然而他的天性里都明显地有着某种天性,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使他需要他人的幸福。《菜汤》中的女主人“知道这乡下女人的悲哀后,在下葬的当天去看望她”。可见,即使是无情无义压迫农奴的农奴主,也是有与生俱来的人性的。 由于我们不可能对他人的感受有直接的体验,所以我们不能对他们的感受有所了解,但我们对他人的同情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