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王镇墓出土花鸟画浅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王镇墓出土花鸟画浅谈

明代王镇墓出土花鸟画浅谈   1982年4月,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城东郊闸口村的一座明代墓葬被发掘,墓主人是明代书画收藏家王镇。 王镇(1424-1495年),字伯安,祖籍江苏仪征,其曾祖于明洪武年间迁来淮安。王镇出生于一个殷实的家庭,幼读诗书,秉承先业,治家勤俭,于是家益丰盛。王镇一生不求仕途,唯“古今图画墨迹,最为心所钟爱,终日披览玩赏”而忘记饮食,对字画更是“善识其真伪”,每遇佳作,往往不计价值,必要求得,晚年心愈好静,终日浏览所藏字画。王镇死后,后代将其生前收藏装裱好的书画手卷随葬,除此之外,并无其他重要物件,足见他生前酷爱收藏,意欲死后玩赏。随葬出土的二十五幅书画作品,当时经国务院字画鉴定小组徐邦达教授等人鉴定,除了两幅是伪作外,其余均为真迹。 本文将对王镇墓出土的四幅花鸟画作品,进行简要的赏析。 李在《萱花图》 纵24.5厘米 横58厘米 纸本墨笔 《萱花图》是李在现存仅有的花卉作品,画家在画面中,以阔笔率性和豪放之笔触描绘萱花的叶片,留意表现叶片或偃或俯的不同姿态,生动而又有韵致。花蕊则是用淡墨勾点而成。图中画家采取与花卉高度平行的视角,选择了对角线式斜向构图方法,完整地刻画了萱花的整个花枝、花朵和花蕊的姿态。萱花的花茎从画面的左下角,一直倾斜着向画面的右上角延伸,画面左下方表现的是萱花叶片,右上角则描绘出了萱花的花苞以及向上的半开的花瓣和花蕊。《萱花图》笔笔有力,生动描绘出了花卉柔美的姿态和内在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画的左上角,画家用题画诗歌与落款,营造诗书画的意境,题画诗内容为“帘卷薰风夏日长,花含鹄嘴近高堂,筵前介寿双亲乐,颜色辉辉映彩裳”。落款为“莆田李在为郑仪写”。 李在(?-1431年),字以政,明代福建莆田人。山水细润处近郭熙,豪放处宗马(远)、夏(圭);人物多仿古人,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宣德时,与戴进、谢环、石锐、周文靖等人以善画入仕,同为仁智殿待诏。有谓:“自戴进以下,一人而已。”可见他当时的影响之大。 九阳道人《撷兰图》 纵25.8厘米 横55.2厘米 纸本墨笔 此《撷兰图》中,作者纯粹以淡墨、湿笔刻画兰花的叶片,仅仅以浓墨刻画兰花的根部和花蕊,描绘了一幅朦朦胧胧地远远眺望中的兰草,这一簇簇优雅芬芳的兰草似乎被纱和雾霭笼罩着。整幅绘画以淡墨引人入胜,但是为了不使画面漂浮不定,画家用较为浓重的笔墨来描绘兰草的根部。还以流动的书法笔致,描画出了有曲折线条意趣的兰草形象。 《撷兰图》的作者不做取舍而刻画了完整的兰草,并追求倚侧与平衡的统一,长长拖曳的兰草占满了画面的右侧,可见其扎实的笔墨功力和构图上的驾驭能力。《撷兰图》清新自然,别具一格,其题款笔墨率性而急促,笔锋多转折,虽令观者觉粗头乱服之感,但仍旧气完神足,流转而生动,明显受到了明代初年书法家宋克等人的影响。 作者在画史无考,但是根据其款识“四十五代师为写撷兰图赠景容清士,作于金台”和画卷上钤“九阳道人”、“四十五代天师章”两枚朱文印章,以此得知《撷兰图》的作者为明代道教四十五代天师张懋丞,其字文开,号九阳。 夏昶《墨竹图》 纵25厘米 横27.7厘米 纸本墨笔 《墨竹图》中竹竿的画法,以细笔淡墨为主,笔笔皆有骨力,表现的是被风吹拂起来的飘逸竹子形象。竹叶则以浓墨阔笔为之。画面右上角最上端,竹叶舒展着向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展开,而其中许多竹叶则是穿插在枝干之间,层次鲜明。画面左下方,竹子主干以外还旁逸出分枝,其上的片片竹叶以“个”字和“介”字的形态,向右下方层层叠叠地低垂着,而叶片之间的穿插也可谓疏密得当,得心应手。竹枝以淡墨为之,竹枝刻画轻盈有骨力,竹叶的刻画用笔凝重,以浓墨为之。竹枝与竹叶可谓浓淡相宜,相得益彰。 夏昶《墨竹图》的构图属于“折枝小景式”,在章法上不受竹子的生长方向和整体姿态的限制,是一种特写式的构图。构图中追求不对称中的协调、自然与生动之美。夏昶的《墨竹图》中无款署,只钤有“夏氏仲昭”和“游戏翰墨”两方白文印章。 夏昶(1388-1470年),字仲昭,号自在居士、玉峰,江苏昆山人,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为翰林庶吉士,授中书舍人,官至太常寺卿,是明代前期的画竹大家。其画竹师法明朝初年著名墨竹画家王绂。用笔浑圆,多用浓墨作画,气势沉着,笔墨凝重。夏昶笔下的竹竿、竹节、竹叶都笔笔相连,笔笔相应,可谓是一气呵成,有“夏卿一枝竹,西凉十锭金”之美誉。文徵明曾在路过南京时说了这样的一番话:“慎勿画竹,此中有人矣。” 丁文暹《秋树双雀图》 纵28.1厘米 横55厘米 纸本墨笔 《秋树双雀图》采取中间构图法,画家以侧锋、顿笔和断断续续的笔法来描绘秋树的枝干,注意到枝干的真实而自然的粗细过渡,画中刻画秋树的枝干,一直向上延伸到画面的最上端。画家用创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