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漫漫风云路 经典一回眸
漫漫风云路 经典一回眸 2010年3月,经新华社党组批准,承载着“为中国新闻史、中国摄影史,为新华社留下一笔宝贵财富”光荣使命的“新华典藏”工程启动(2011年3月发展为“国家典藏”)。截止到2012年12月底,完成签字的111位摄影者的788底片、近7000张图片,经照片档案馆工作人员逐张检查、分类、编目,已全部进入典藏库房,它们将作为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中的珍品,接受完好、科学的服务,完成自己的生命之旅。
新华典藏照片——档案的珍品
中国照片档案馆的700多万张馆藏照片,大部分为新华社记者所拍摄的摄影作品。60多年来,这些中国最优秀的摄影人,用镜头完整记录了共和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和精彩瞬间。那些凝结在影像上的痕迹,随时间的流淌,焕发出源自历史的魅力,而记录历史的人,随着时光的飞逝,却渐已老去。攫取其中的经典部分,经过银盐手工限量放大、摄影者签名等国际收藏品规范制作,永久珍藏在中国照片档案馆,是对老摄影者的一项抢救工程,也是造福新华社、中国摄影史、中国新闻史的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典藏图片与中国照片档案馆原保存的档案照片有着诸多不同。
首先,选择标准不同。
照片档案馆保存的照片档案,记录了国家政治、军事、外交、工、农、商、学社会各业风貌及进程,内容广泛重要。而“新华典藏”则是从中精选文化、历史内涵最丰富的部分,由评审团队讨论选定特别打造而成。负责选片工作的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在谈到如何确定一张典藏图片时这样陈述:一张照片能否进入典藏,取决于它是否有足够的历史痕迹。能够入选的照片是能够带出当时中国特定的时代背景、甚至是解读了一段历史的照片。摄影者应该是一个为历史工作的人,照片应该记录历史并流传下来。记录性照片最突出的应该是内容指向,比起摄影技法,我们更倾向选择那些画面朴实、时代气息浓厚、元素多的图片。
于是在已完成制作、签名、入库的6972幅典藏图片中,既有领袖风采也有百姓生活,即有耳熟能详的著名摄影家的签名,也有不为大众熟知的摄影人的杰作。更多样的历史内容、更纯粹的文化价值、更强烈的摄影观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以及摄影者对于社会及摄影更独到的个性解说,使“新华典藏”由普通照片跨越为摄影藏品,由普通档案变为档案珍品。
其次,制作工艺不同。
档案照片的制作与普通的照片并无二致,而“新华典藏”,对材质和工艺却要求很高。图片所用的相纸,是从英国进口的依尔福纤维纸基硫酸钡相纸,和一般的相纸相比有无酸、影调丰富、能够保证影像长久保存的特点。在照片的制作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显影、停显、定影、水洗等工艺之外,最重要的是加入了硒调色这一环节,这样做不仅能做到暖色调染色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把纤维纸基的表面毛细孔封闭,使之与空气隔绝。典藏图片的制作技师张振声说:将薄厚不一的底片,手工放到24寸,曝光时间不同,制作过程难度很大,细节的修缮处理完全要靠技师的眼力和手上的功夫。
中国图片社选派了最好的技师来承担典藏图片的制作,为使图片平整不翻翘,还专门引进了一台千裱机用于整平处理。一张照片从清洗底片、制作样片确定影调开始到最终制作完成,有时需要一两天时间。这种对环节、细节的重视,使“新华典藏”图片从诞生伊始,即成为影像中的珍品。
迎接挑战 不辱使命
在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图片中,感光材质的档案多为上世纪新华社播发的图片稿,所占比例并不大,数据档案越来越成为收集的主体。在浩瀚的数字影像海洋中,它作为“照片档案”概念性实体而独立存在。它是档案人可以触摸的光影记忆,见证了照片档案事业的进步和成长。每一张照片,其物理属性的变化、文字说明字迹的演变,正在成为学界新的研究课题。
“新华典藏”主动用传统影像技术制作、接收、管理包含众多历史元素的大幅图片,挖掘了传统照片档案管理工作的新领域,对档案工作的意义深远,对档案工作者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为接收典藏图片入库,中国照片档案馆展开了扎扎实实的准备工作。这包括:行业调研、专家研讨、组建团队。
行业调研是对收藏摄影的一种初步认知。了解大图片收藏的国内、国际标准,了解相关的管理经验。
走访调研单位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城建档案馆等存有大尺寸档案的同业,也有如798一类艺术藏品汇集地。方式包括参观、电询等。汇总的情况是:国内的大图片收藏,受藏品数量少、发展时日短所限,没有形成可供仿效的模式。少量的摄影收藏者多将藏品独立悬挂保存。
专家研讨,即倾听行家从专业角度提出的意见。所聘专家有陈履生、董青、梁江、祁庆国等国博、首博的同行,也有石志民、陈光俊、仝冰雪、画儿这样对收藏对摄影心得颇多的圈内人。专家一语破的——独立存放最好,恒温恒湿管控,不堆压、好拿取。特别提出了装具无酸为宜。要关注装具材质老化的反酸问题。
组成工作团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