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一粒种子就长出一个生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种下一粒种子就长出一个生命

种下一粒种子就长出一个生命   高原上的草甸,宽广似大海,却比海更寂静;安谧像一幅画,却没有像框的束缚,比画更鲜活自然;质朴如同藏绵羊纯净的眼神,那眼神里藏着青草如涟波荡漾,藏着微风扶着泥土的气息。我们一路嗅着这气息,追寻着高原上春的足迹,驱车进入红原县大草原深处。 穿迷彩服的巷道圈 红原县平均海拔在3600米以上,是阿坝州唯一以藏族聚居为主的纯牧业县。境内草原辽阔,水草丰茂,天然草场面积1158.03万亩,占总面积的91.8%。 “扎西德勒,欢迎记者同志,”红原县安曲乡哈拉玛村村委会主任泽布丹迎了上来,笑容满面,一身藏袍衬得身材高大魁梧,腰上挂着只大屏手机。 “咦,这个栅栏是什么?”我惊奇地问道,前方是一个巨大的栅栏围场。 “这是巷道圈,是他们帮助建的。”泽布丹指着与我们同来的西南民族大学李键教授、汤承教授和四川草原科学研究院刘刚老师说。 巷道圈为边长10米的六边形,全钢材质,乍一看似乎没什么技术含量,其实拙中藏巧,用在给牦牛和羊打针、喂药、剪羊毛、称体重、运输等,相当节约人力和时间。巷道圈的构思、设计、选址、建立,是由西南民大、四川草科院与当地农牧民共同完成的,申请了8项国家专利。 西南民大在红原县建立青藏高原研究院后,整合资源,借力借脑,与多家科研单位开展合作,推动多个项目的实施建设。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项目是其中之一,我们所见的巷道圈建设就包含在里面。每个成本4.5万的巷道圈已在哈拉玛村全村5个社区、300多户中推广使用,全部由项目组提供资金。 世界上最好喝的酸奶 车子在一座整洁的院落边停了下来,旁边有一处不大的厂房,里面传来机器的轰鸣声。 “这是安曲哈拉玛牦牛生产合作社,旁边是政府、合作社和项目组共同建设的酸奶厂。我们项目上主要负责给酸奶厂购买设备设施,提供技术培训,策划产品营销等。”李键教授介绍道。 项目组考虑到草原上生态意义重大,要帮助当地农牧民增加收入,不能简单通过增加牦牛数量来实现,必须考虑到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特别是草原的承受能力。“所以我们想来想去,觉得通过科学深加工来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是一个很好的增收办法,”汤承教授边解释,边带我们进到厂房里面,“牦牛奶绿色天然,没有污染,营养度高,属于高端奶。所以我们只加工做高端奶产品,这样才配得上牦牛奶的独有和珍贵,我们有信心做出世界上最好的酸奶。” “我家每年购买奶产品的费用都在2000元以上,今后你们的牦牛酸奶到了北京,我可是你们的潜在客户啊!”我笑着对泽布丹说。 他憨厚一笑,黑红的脸膛似乎有些羞色:“我们的酸奶好吃,你们要多吃。北京我也去过。” 刘刚告诉我,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项目很注重培养农牧民自己的能力,项目组曾安排泽布丹作为社区代表到内蒙参加牧场管理培训,并邀请他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奶酪品尝会。据了解,附近农牧民基本都不会说汉话,泽布丹曾在西南民大上过短期培训班,算是这里汉语水平最高的了。 青藏高原研究院总部 红原县委、县政府给予西南民族大学诚恳有力的支持,划拨1000亩地作为青藏高原研究院的科研用地。占地4700平方米、使用面积13000平方米的研究院总部建筑独特鲜明,红色的外墙在草原上格外引人注目,成为一处地标性建筑。 “过去我们在高原做研究,草是草,畜是畜,草和畜没有结合起来。现在转变了方式,由畜牧学、草原学、生态学等多个专家组成团队,共同开展研究,”李键教授介绍道。 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单独、或与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省龙日种畜场等单位以合作建设的方式,在红原县建立功能和设施齐全的5个科技园区。截至目前,西南民族大学已承担60余项与青藏高原生态、生产、生活相关的国家和四川省科研项目。 从研究院总部出来,天空已飘开了雨。放眼望去,那霏霏的雨丝,宛如一片朦胧的烟雾,遮掩了绵延千里的草原。 “这里的气候就这样,我们习惯了,呵呵。”同行的西南民大生态学教授王长庭笑着说,从冲锋衣里掏出简易雨衣麻利地套在身上,第一个走进雨里。 下一站,我们将前往瓦切乡的四川省红原县国家草种基地。 神了的高原草种 另一位同行的周青平教授是青藏高原研究院引进的牧草研究员,本是青海大学草业科学教授,几十年来一直从事牧草育种栽培、草地培育改良和高原草地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一次偶然机会,他在西南民大青藏高原研究院牧草资源基地观摩考察后,怦然心动,毅然来到青藏高原研究院,成为这里的中坚力量之一。“这里的平台吸引了我,”周青平教授如是说。 青藏高原生长的植物,都具有抗高海拔、耐高寒等一些特异性和优异性,草原上的草也是如此,所以普通的草种在高原难以存活。“通过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我们可以优化草种,帮助高原环境治理、生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