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鳞翅目的增产菌工程菌-中国农业大学益微SOD产业联盟.DOCVIP

杀鳞翅目的增产菌工程菌-中国农业大学益微SOD产业联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杀鳞翅目的增产菌工程菌-中国农业大学益微SOD产业联盟

杀鳞翅目的增产菌工程菌 ——陈延熙教授的“人工合成品种”创新理念 梅宁 李燕 王琦 梅汝鸿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 依据微生态原理,将杀鳞翅目昆虫的苏云金杆菌毒蛋白基因的穿梭质粒,利用电脉冲穿孔法导入内生共生芽孢杆菌中,使其具有杀鳞翅目昆虫作用的工程菌。工程菌用于防治棉铃虫,效果明显好于化学防治。 项目 处理 活虫数 (个) 死虫数 (个) 卵数 (粒) 果枝数 (个) 蕾数 (个) 被害蕾数 (个) 顶尖危害数 (个) 益微工程菌 10 56 355 575 725 54 14 化学防治 16 8 438 485 495 124 50 此项成果1993年7月26日申请发明专利,2002年5月29日正式授权。专利号:Z6,国际专利主分号:C12N 1/21。这是我国第一个工程菌发明专利。 此项成果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莽克强、梁平彦、田颖川指导,孙良武、巴峰、计平生等同志完成。 此项成果研究论文:“电脉冲穿孔法将苏云金杆菌δ-内毒素基因导入野生型芽孢杆菌”,生物工程学报10(1),1-5 1994;“苏云金芽孢杆菌δ-内毒素基因穿梭质粒的构建” 微生物学报 36(1):62-72. 1996。 工程菌防治棉铃虫同化学防治相比有两点优势:一是,嫩尖部位长得快,化学农药在新长的部位着药量迅速减少,影响杀虫效果。二是,嫩尖部位由于雨水、露水、分泌水,也稀释了化学农药浓度,降低了杀虫效果,反而有利于工程菌急剧繁殖增长。 工程菌同转基因抗虫棉相比有六点优势:一是,不改变棉花基因;二是,工程菌接种到棉花上,在棉花个体内定植、繁殖、转移,同棉花细胞组织重组成一个新抗棉铃虫的棉花新品种;三是,在棉铃虫发生期,工程菌连续接种棉花,工程菌在棉花个体内形成优势种群。随着时间推移,棉花体内工程菌优势逐步衰退,棉花恢复其原有生态系,工程菌是安全的;四是,工程菌可以依据棉铃虫虫情的消长,合理加大工程菌的接种次数,通过接种量来控制棉铃虫危害。如果遇到棉铃虫大爆发,棉铃虫铺天盖地攻击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抗虫棉的棉蕾仍经不住棉铃虫的“轰炸”,结果棉铃虫幼虫和棉蕾“同归于尽”,造成严重减产。而工程菌可以随着棉铃虫的爆发,逐步加大工程菌的喷施量,加密喷施次数,使工程菌成为棉蕾内和棉蕾周围的优势菌,工程菌在棉花幼蕾周围形成一道保护墙,有效防控棉铃虫的危害,所以用工程菌防控棉铃虫安全系数相对较高。五是,工程菌有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性的固有特征,并可同其他农药混用,将农药使用量控制在一个低水平,而不会出现因种植抗虫棉,出现盲蝽蟓等昆虫反弹,棉田施用农药量急剧回升;六是,使用工程菌棉花增产效益大于施用农药成本。综上所述,工程菌在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均明显高于转基因抗虫棉。 1978年10月陈延熙教授在广西桂林阳朔召开的中国植物病理学学术研讨会上作了“现代植物病理学及其发展”的主题报告(即植物病理学十批判书)中就指出“人工合成品种”是重要的发展方向。1979年陈延熙教授发表在“植病生防”创刊号上的“试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一文中指出“抗病品种是植物病害防治首选措施”,并指出利用调控植物体自然生态系可以人工合成多种微生物和植物合成的新品种。见微生态学及其事业资料汇编第一集、第四集。 1988年硕士生计平生留校,陈先生给他任务是探讨作物固氮工程菌。陈先生认为这是获诺贝尔奖的工作。可惜计平生一了解固氮基因太复杂,做固氮菌学者尚未拿到稳定的、众多的固氮基因。计平生转向研究杀鳞翅目的增产菌工程菌。 在上世纪80年代,陳延熙教授工程菌理念是创新的、是务实的。主要由于当时“增产菌机理”研究压力过大,工程菌没有再深入做下去。 现在国内外对于“转基因”的议论纷纷,陈延熙教授人工合成品种---工程菌的学术思想和技术路线也许对争议双方都有参考价值。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