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商用物业之父」炼成史
「商用物业之父」炼成史 据说,世界上最可怕的两个词,一个叫执著,一个叫认真,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著的人改变命运。身边许多朋友与同行不约而同地称宝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凡学兵先生为这两个词的“代言人”。
作为“中国商用物业开发”最早的创业者,凡学兵从中国商用物业初期的感性、无序,到迅速发展、狂热,再到平稳、理性,几经风雨;目前在北京投资经营着70余万平方米商用物业的他,同样是中国城市文创科技园区发展新模式最早的实干者,强调在商用物业整个生命周期内,专业运营商应前瞻并且现实有效地不断开发其功能,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多样性的需求,开启了文化兴业新格局;2013年,凡学兵积极助力国家产业转型,引领商用物业专业化运营。22年的执著、坚守,得到北京科桥、上海金融产业基金、平安创投等基金和战略投资人的认可和加盟。
“上苍给了我一根神经,这根神经就是让我干事业。”谈及凡学兵的执著与认真,一般人很容易将他与偏执形象连接,但现实中见到他,第一印象却是低调、务实,对每个项目如数家珍。他自嘲,宝蓝能有今天,是他对事业的热情,这种热情可以融化掉任何痛苦的冰山。
对宝蓝股份而言,拿下运营权,几乎等于成功一半。但凡学兵,光是累计这一半的成功,就花上超过20年时间,甚至,为了拿下益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个四分五裂的运营权,凡学兵持续两年,不间断地独自一人到村里拜访业主,表达代理意愿与经营能力。这般超越“三顾茅庐”的缠功,终在两年后,让对方点头答应。
改变家族命运,多苦都扛
现年53岁的凡学兵,幼时家中赤贫。“小时候,我对学习并不感兴趣,因为家里穷,老是吃不饱,就一门心思想挣钱,让父母和兄弟姐妹都能吃饱穿暖。”初中毕业,凡学兵就辍学了,给生产队放鸭子,后来又去了乡办企业,把河水挑到高高的塔里过滤,制造蒸馏水。18岁那年,凡学兵参军,来到了北京。干了3年管道兵,适逢大裁军,转业到北京城建集团当了建筑工人。当时全社会都有学习的气氛,凡学兵认为一个只拥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想要改变家族命运,唯一一条路就是自我奋斗成才。
“我基础太差,第一次成人高考5门课总共考了43分,当时拿着成绩寒碜得差点跳楼。”第二年再战高考,凡学兵报了冬季补习班,冰天雪天骑个破自行车来回跑。他清晰地记得那年的北京特别冷,每次补习回来,手脚都冻得跟冰似的。宿舍的其他5个兄弟都睡了,他还要挑灯夜战,整本整本地背诵。
1987年,凡学兵拿到北京大学夜校的中文秘书专业通知书,完成了他第一个不敢奢望的梦想。“北大给予我特别宽阔的视野,甚至改变了我看世界的方式,让我脱胎换骨。”从北大夜校毕业后,凡学兵想重新找工作,不再做前程渺茫的建筑工人。可上天并没有因为他学业的努力,而眷顾他找工作的顺利。最终在无奈的选择下,凡学兵拿出积蓄买了个破三轮车,搁块板子弄个窟窿放平底锅,准备上街卖煎饼。
“你知道人最可悲的是什么?就是丢不开面子。如果脚下有一分钱,不管你穿成啥样,众目睽睽之下你敢弯腰去捡,不怕别人嘲笑,就能脚踏实地往前走。”这对于当时的凡学兵很难。但谁都没预料到,煎饼摊成了他第一个创业项目,“每天风里来雨里去,有时煎饼三轮车前轱辘坏了,自己得推着两轮车走上几十里回去,那时一边走一边想:一定要和生活抗争,好好地活下去!”
1991年,已经拥有8个煎饼摊的凡学兵想开煎饼连锁店,但苦于好地段的营业执照一直办不下来,外加自己又算了笔账:即使在北京弄一万个摊子,利润也不足以满足他改变家族命运的理想。
他决定,跳槽。
寻找赚钱商机 不断跳槽
一个偶然机缘,煎饼摊老板凡学兵被推荐进了一家计算机公司,当销售部经理,根据他自己回忆,当时正好是互联网大潮,中关村都在炒PC机、打字机、汉卡。全国各地的人都去那买货,因为价格不透明。同样一个机器,从这个街头到街尾,只要搬到中关村,马上一台机器加两万块钱,那个时候大家都能赚钱。
应聘前,凡学兵买了很多资料,把厚厚一沓计算机报一个字不漏地看下来,把知名厂家、技术、功能记了个大概。应聘成功后,凡学兵开始了在中关村的打工生活。
让他万万没想到,打工第一个月,便拿到几个大订单,得了四五万的奖励。干满一个月后,他递交辞呈,“我不打工了,我租你两间房子,自己开公司。”随后不久,在一个科技城租了门面,开了第二个店。1992年下半年,随着中关村价格的透明化,凡学兵意识到中关村混不下去了, “我发现自己难以再赚大钱:一没有核心技术,二没有大量流动资金……一年下来,卖了3000万的货,给房东交了五六十万房租,最后自己不挣钱。必须转行。”
查看手里一年的公司账单,凡学兵突然发现,拿房租的人最省事、最省心,什么都不干,到了一年之后,把支票拿走了,一年也见不到房东人影。“那时候没有任何物业服务,全是租户自己弄,没有人管,也没有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