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自拔.ppt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自拔

徐 悲 鸿 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 廖 静 文 中文名: 徐悲鸿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 出生日期:1895年7月19日 逝世日期:1953年9月26日 职业著名画家,诗人,美术教育家毕业院校:上海复旦大学 主要成就:《悲鸿画集》等 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 代表作品:《愚公移山图》《八骏图》,《负伤之狮》 廖静文 廖静文,生于1923年4月,女,湖南长沙人。 1943年后任重庆中国美术学院图书管理员,同年入成都金陵女子大学。1945年与徐悲鸿结婚后,协助徐悲鸿工作并照顾其生活。1953年至195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1957年任徐悲鸿纪念馆负责人、馆长、研究馆员、徐悲鸿画室主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常务委员。著有《徐悲鸿一生》(传记)。 本文选自《徐悲鸿一生》,鉴于作者与专主之间的关系,此记可以说是回忆录。 自传体传记。这是某一个人物自己写的记载自己的生活经历的文章。记载自己前半生或大半生的生活经历的一般称为自传。 回忆体传记。这类传记的作者往往是被立传者的亲属、朋友、同事或部属,他们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回忆记载被立传者的生平与事迹。 背景 徐悲鸿逝世后不久,廖静文便着手为撰写《徐悲鸿的一生》做准备。她探访亲友,搜查整理,加上种种原因,直至徐悲鸿逝世29年才撰成此书。她在后记中写到:“在写作此书时,悲鸿的音容笑貌熠熠在目,我常常情不自禁的放下笔来,伏案而泣。我对悲鸿的爱是深沉的,永生难忘。” 正是这种不能忘怀的爱,支撑着她历经磨难和痛苦完成了此书的创作。可以说,这本书是作者挥泪而成的,笔触感人至深,字里行间是对亡夫沉痛的哀悼和缅怀。 关于课文 本文节选的部分记叙了徐悲鸿 的经历。 题目《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自拔》 两次到上海的曲折 是徐悲鸿在困境中借以自勉的话,同时也是他不屈一生的概括 。 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部分(1-15) 徐悲鸿第一次到上海寻求半工半读的机会,以失败告终。 父亡故——为生活和理想去上海——恽铁樵先生推荐工作——成泡影——痛苦绝望——产生轻生念头——想起父亲的话(责任)——回旅店 第二部分(16-36) 乡亲的资助,再次来到上海,最终实现半工半读的愿望。 第一次受挫回乡,母亲的坚韧,乡亲解囊,坚定其壮志。 上海巧遇书画收藏家黄震之先生。相助、习法文、作画。 寄出的画得到上海审美馆长称赞,出版销售,考上复旦。 通过课文节选的两部分, 显示徐悲鸿怎样的精神? 分析徐悲鸿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外因:母亲的影响,他人的相助 内因: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 “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自拔” 的精神 这篇传记中不少景物描写,请找出来,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1.第四段,写秋风、落叶、街景,第五段的秋雨。 第四段,写秋风、落叶、街景,使他“感到 人生的道路是多么艰难和狭窄”。写秋雨绵 绵,“仿佛给大地织起一个阴冷的密网。” 为写他下面求职失败烘托了艰难、阴冷 的气氛。 13段描写了黄浦江边的景。 衬托出徐悲鸿此时的极度压抑和内心的痛楚(心理)。 20段21段写故乡小屋路边的小草 烘托了悲鸿那颗年轻的心没有屈服(精神)。 26段的雪景描写。 烘托悲鸿在旅店里一人孤单的心情,而所画的雪景也“给人一种真情实感的感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