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教学40年作者杨振宁写于1983年启蒙今天我准备和大家谈谈.pdfVIP

读书教学40年作者杨振宁写于1983年启蒙今天我准备和大家谈谈.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40 读书教学 年 作者:杨振宁 (写于1983 年) 启蒙 今天我准备和大家谈谈我个人读书、教学40 年的经验。我是1922 年在安徽 省合肥县出生的。 合肥那时候是一个很破旧的城市。我头6 年在合肥的生活, 现在只依稀记得很少的一些情景。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军阀混战,常常打到合肥来。 我们经常要“跑反” ,跑到乡下或医院里去躲避。因为医院是外国教会办的,在那 里面比较保险。我印象中最深的第一个记忆,是3 岁那年在一次“跑反”后回到“ 四 古巷”家里,在房子角落里看到的一个子弹洞。 我出生的时候,父亲在安庆(旧名怀宁)一家中学教数学。我的名字杨振宁 的宁字,就是从怀宁来的。相片1 是我10 个月的时候,父亲快要到美国去的前 几天拍的。 相片右边那个有窗户的房子,就是我们当时住的。相片3 是两年以 后我父亲在芝加哥大学念书时照的。左边第一位是吴有训先生。他后来是清华大 学理学院院长、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不幸在5 年以前去世了。他 旁边一位叫做夏少平,我从来没有见过,也不大清楚他是谁。我妈妈也不记得。 再旁边一位是蔡翘,现在是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他的旁边是潘菽,现在 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 最右边的一位是我父亲。他在美国住了5 年, 得到了芝加哥大学数学硕士与博士学位。那5 年间母亲和我一直在合肥居住。我 4 岁的时候,母亲开始教我认方块字,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一共教了我3000 个 字。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两倍。 我的家那时是一个大家庭, 有好多堂兄弟姊妹。从我5 岁那年起,请了一 位老先生到家里来教我们“读书” 。我记得很清楚,念的头一本书是《龙文鞭影》, 我背得非常之熟。 1928 年我6 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母亲带我到上海去 接他。然后三个人一块去厦门,因为父亲受聘做厦门大学数学教授。我这次看见 父亲,事实上是等于看到了一个陌生的人。他问我念过书没有?我说念过了。念 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我背,我就都背出来了。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 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送了我一支钢笔,是我从 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小学与中学 1928 到1929 年, 我们住在厦门。相片4 是在厦门鼓浪屿照的。那天我很 显然不太高兴。30 多年以后,在1960 年我父亲与母亲自上海飞到日内瓦跟我团 聚以前,我弟弟翻出这张相片要他们带去。父亲说:“不要带,不要带,那天我 骂了振宁一顿,他很不高兴。”这是没有做过父母的人不易完全了解的故事。 厦门的一年生活,在我的记忆中是很幸福的。厦门大学的校舍很漂亮。教授 的住宅设备记得也很现代化,有抽水茅坑,对我是非常新鲜的。在厦门我进了比 较现代的小学。我们教职员子弟都集中在一个小学念书。只有一位老师,姓汪, 教学很认真。我的数学和国文都念得还不坏。不过,我的手工不太成功。记得有 一次我用泥做了一只鸡,拿回家里给我父亲母亲看。他们说做得很好,“是一只 藕吧?” 相片5 也是那年照的。在厦门大学住了一年以后,我们在1929 年秋天迁到 那时的北平。我父亲到清华大学任数学系教授。我们在清华园里一共住了8 年, 从1929 年到抗战开始那一年。清华园的8 年在我回忆中是非常美丽、非常幸福 的。那时中国社会十分动荡,内忧外患,困难很多。但我们生活在清华园的围墙 里头,不大与外界接触。我在这样一个被保护起来的环境里度过了童年。在我的 记忆里头,清华园是漂亮的。我跟我的小学同学们在园里到处游玩。几乎每一棵 树我们都曾经爬过,每一棵草我们都曾经研究过。相片6 就是当时清华大学的大 门。 今天的清华大学是大大扩展了。校园的东面从前是平绥铁路。为了清华的扩 大,平绥铁路向东转了半个大圈。清华在50 年代、60 年代初以及 “ ” 文革 以后, 为中国造就了很多的理工科技人才。相片31 是解放后在园内照的。 1933 年到1937 年我在北平崇德中学上了4 年中学。 芦沟桥事变发生以后,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