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村地区女童失学现状调查和研究
农村地区女童失学现状调查和研究
女童教育是指15周岁以下应接受义务基础教育的适龄女儿童,这是每个女孩子都应享受的基本的受教育权利。[1]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女性教育一直被忽视着,直到近现代,一些有识之士才意识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让男性和女性获得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这一直是百年来中国教育家的奋斗目标。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个国家文明之高下,可以拿女子教育来决定。在重视女子教育的国家,这个国家必定是繁荣的,而轻视女子教育的国家是靠不住的。”[2]这句话表明,各国都把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不仅关系到女性个人的发展,还关乎国计民生、国家的前途命运。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总人口的70%,中国的教育问题更多的是农村人口的教育问题,然而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却始终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据了解,全国有8507万的文盲,90%分布在农村,而这中间百分之七十是女性[3]。可见女性的教育问题,在解决中国教育问题和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是邓小平说过的话,那么,我国贫困偏远农村地区的女童教育究竟是何种状况?她们的生活、学习环境如何?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走进了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赵家沟乡学校,进行了实地调查。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访谈法,和个案法,对这个学校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并对部分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分析,向我们呈现了我国农村地区女童教育的真实现状。
一、贫困农村地区女童教育的现实状况
赵家沟乡位于天镇县南部丘陵区,总面积119.4平方千米,总共拥有8576的人口,乡政府驻赵家沟村,辖18个村委会,但由于人均占有耕地少,也没有骨干性的企业,所以是全县唯一的国定贫困乡,同时也是农民收入最少的乡镇。由于中学的搬迁,才形成了赵家沟乡寄宿制学校,该学校位于天镇县最南端,地处晋、冀两省三县交汇之处。该乡0-14岁的儿童有2253人,其中全乡0-14岁的女童1154人。而赵家沟村0-14岁的儿童有96人,其中女童68人,可以看出该地区女童人数明显多于男童,可见解决好女童的教育问题在解决农村教育问题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小学2011年入学人数为105人(包括幼儿园),女童为56人,其余在附近学校就读,适龄女童的人数与女童入学的人数相比,相差甚远,女童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该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人均收入很低,据调查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而接受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当地人对受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认识不够,再加上传统思想和当地风俗的熏陶,因此女童不上学甚至中途辍学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贫困农村地区女童失学的原因分析
待了解了该学校的大致情况后,随机对一些学生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并着重对女孩子进行了谈话,想对于女孩小升初不上学甚至中途辍学的原因探个究竟。农村的女孩子大都很羞涩与腼腆,也很内向,不张扬,她们都是小心翼翼地回答着问题,当被问及敏感问题,她们就会躲躲闪闪,避而不答,刚开始的沟通并不是十分顺利。在给她们讲了“大眼睛”姑娘苏明娟的故事后,那些女孩开始变得欣喜和激动,眼睛里充满了渴望,谈话才变得融洽。当问及读书是为了什么,以后的理想是什么时,没有一个人能明确地回答。结合对一些女童家庭的了解,总结出了影响女童失学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社会原因
(1)中国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性别差异
早在我国古代的商代,就已经产生了学校教育,但是,直到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的颁布,首先提出了确保男性和女性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而在此之前,女子始终被排除在学校教育的大门之外。对女子教育的如此忽视,正是由于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一直存在,并延续至今,尤其在偏远农村。
在赵家沟乡小学,一个六年级的小女孩——学生甲,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她很快就面临小学毕业后辍学的现实,通过了解,我们知道了她家里父母务农,土地贫瘠靠天吃饭,四个女孩一个儿子,家里贫困供不起孩子读书,只能让儿子上学,女儿去外地打工挣钱,同样都是父母的孩子,但是女孩和男孩却有了不同的遭遇。像这样的贫困农村,其独特的乡村文化和信仰背景下,大都认为男子从属于整个家族,而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女人一生的兴衰荣辱、幸福痛苦都系在一个男人身上。女子无须学知识、受教育,她们要做的是操持好家务,照顾好家人,正所谓“丈夫就是女人的天”,性别的差异造就了他们受教育权利的不平等。
(2)受“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
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有一批文化程度不高、素质也较低的私营业主,通过经商,成了所谓的“暴发户”,让部分人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不上学也可以挣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