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夫妻报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夫妻报人

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夫妻报人 《新闻爱好者》2001年第10期曾刊有宋素红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的夫妻报人》一文,梳理了近现代新闻史上涌现出的夫妻报人。笔者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近现代新闻史上还有一些夫妻报人,特作一补充。 辛亥革命前后的夫妻报人除梁启超、李慧仙,汪康年、禾青,刘师培、何震夫妇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吴虞和曾兰夫妇。吴虞在辛亥革命后曾一度担任过《西成报》总编辑、《公论日报》主笔、四川《政治公报》主编等职务,曾因写作《非儒》而遭到四川上流社会驱逐。五四前后,他在新青年等杂志上发表《吃人的礼教》、《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等文,积极反孔非儒,文笔犀利、分析深刻、批判大胆,被誉为“成都言新学之第一人”、“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名震一时。他的夫人曾兰是蜀中才女,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曾兰书法精湛,四川省第一份由妇女主办的报纸《女界报》报名,就是由她题写。从1912年开始,她在成都的《女界报》、《妇女鉴》、《国民公报》的增刊,上海的《妇女杂志》、《新青年》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如《女界缘起》、《弥勒约翰女权说》、《女子教育论》、《书女权评议》等,宣传女权思想,鼓吹妇女解放,并曾任《女界报》主笔,为大兴女子教育摇旗呐喊。 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出现了一家独树一帜的书店――女子书店,并发行《女子月刊》,为妇女解放奔走呐喊,影响颇大。它的创办人就是暨南大学教授姚名达和他的夫人黄心免。黄心免原本计划写一部《妇女中国史》,办一家女子图书馆,可惜积累的图书、史料和书稿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被日寇付之一炬。经此重创后她反而更加积极投身妇女解放运动,创办女子书店和《女子月刊》。在《女子月刊》发刊词上,夫妻俩写道:“我们的目的只是想替天下女子制造一座发表言论的播音机,建筑一所获得知识的材料库,开辟一个休息精神的大公园。”《女子月刊》初期由黄心免主编,黄心免去世后,姚名达亲自出面主持,提出一套完善的改革方案,立志要把《女子月刊》的内容充实起来,和最优良的杂志并驾齐驱。改版后果然面目一新。姚名达、黄心免夫妇是文人出身,他们把《女子月刊》当做文化事业来办,非但不以盈利为目的,还把自己的薪金、积蓄投入到刊物中,虽惨淡经营,但一直坚持刊物宗旨,和读者打成一片,颇有特色,一直坚持到“七七”全面抗战爆发后,才不得不停刊。 30年代出现的夫妻报人还有林海音和何凡夫妇。林海音在老报人成舍我创办的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就读时,就因写作成绩好,被成舍我从全班学生中挑选出来到《世界日报》实习。1935年,19岁的林海音毕业后,正式进入《世界日报》工作,当起了北平最年轻的记者,采访文教及妇女新闻,并与《世界日报》的编辑何凡相识相知,结为伉俪。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何凡,排行老六,人称六少爷,自小喜好读书,中英文俱佳,且爱好体育,在当时北平体育文化界颇有名气。夫妇俩后来成为台湾著名作家,也可说终身都没有脱离新闻出版行业。 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有一大批青年人投入新闻工作,在这个特殊领域坚持斗争,因此这一时期出现的夫妻报人很多。现把抗战时参加新闻工作,但在解放战争时期才结为夫妇的也算在这一阶段内一一介绍。 在后方重庆,夫妻报人除陈铭德、邓季惺,徐盈、彭子冈外,还有《大公报》的高集、高汾,《新华日报》的李普、沈容。高集的父亲曾是旧中国铁道部秘书、烟酒税局局长,他姑父是鼎鼎大名的《大公报》主笔张季鸾,这样的家世在当时要谋个一官半职实在不难,但他对当官发财毫无兴趣,非要从事新闻,且不去令人羡慕的《中央周刊》,而进了《大公报》,又不走终南捷径――跑首脑机关,访头面人物,而喜欢跑八路军办事处,交共产党“穷且危险”的朋友。那时他虽还没入党,但周恩来常常给他一些任务,让他利用《大公报》记者的身份做一些工作。在1946年的“下关惨案”中,他和《新民报》记者蒲熙修等一起遭暴徒殴打,伤得最重,这反而更坚定了他的革命信念。1938年春天,江苏江阴沦陷,高汾和姐姐高灏带着寡母从江南一直逃亡到广州,背井离乡,举目无亲,不知出路在何方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从报摊看到了《救亡日报》,“从郭老题字的报名,我们仿佛找到了精神支柱。”母女三人被《救亡日报》收留,高灏还被聘为报社的外勤记者,高汾虽不是报社工作人员,但享受报社同人的待遇。广州沦陷后,报社撤退至桂林复刊后,因人手少,高汾荣幸地被任命为记者,跟高灏一起搞采访工作,姐妹两人年轻聪敏,经常外出采访写报道,被称作“大高”、“小高”,在当时桂林新闻界颇有名气。《救亡日报》停刊后,高汾来到重庆进入《新民报》当记者,并与高集结为夫妇。抗战胜利后进入《大公报》,和高集并肩作战,两人一生从事新闻。好朋友李普、沈容夫妇的家庭背景正好与高集、高汾相反。沈容出生于地主大家庭,祖父在清末官至江南造船厂督办。但沈容从小叛逆,信仰共产主义,16岁时就秘密加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