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若寒蝉-荡气回肠-苦心孤诣误用.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噤若寒蝉-荡气回肠-苦心孤诣误用

噤若寒蝉\荡气回肠\苦心孤诣误用“噤若寒蝉”比喻不敢说话 “噤若寒蝉”,意思是像深秋的蝉,一声不响,比喻不敢说话(噤:闭口不作声)。语本《后汉书“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后世多作“噤若寒蝉”。例如清“而吾乡士大夫,顾噤若寒蝉,仆窃深以为耻。”茅盾《我走过的道路》:“学衡派在新文学工作者的反击下,也就噤若寒蝉,不久即告彻底垮台了。”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三十八章:“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拼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六章:“这种雷厉风行的手段,也许可以收到效果,使工人在暴力下噤若寒蝉。” 理解和使用这条成语要注意,它是用“寒蝉”作比喻的。蝉到了深秋季节,不是不想叫,而是禁不住寒冷的侵袭,已经叫不出声了。因此古人常把遇事不敢讲话比作寒蝉。由此可见,“噤若寒蝉”比喻的不是一般的不说话,而是因为害怕而不敢说话。这是它同“默不作声”、“闭口不言”、“缄口无言”等成语的一个重要区别。有人忽略了这个特点,不管什么原因,只要闭上嘴不说话,就说“噤若寒蝉”,以致用得似是而非。例如: 1.所向披靡的林丹,已经用他手中的球拍,用最有效的方式,让所有质疑他的人噤若寒蝉!(人民网,2009年5月27日) 2.达赖攻击杨外长的时候,一些西方媒体争相报道,唯恐世界上有人不知道;而温总理作出回应后,这些媒体噤若寒蝉,同时失语,少数有所报道的也语焉不详。(《人民日报》,2009年3月20日) 3.邓玉娇事件时,整个社会群情激愤,我们却始终听不到政府的声音,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政府噤若寒蝉,是对社会最高法律道德的漠视与放弃!(人民网,2010年7月5日) 4.官员财产公示说了很多年,也试了若干回,事实证明它阻力极大、很难推行,似乎官员对自己的财产,一般都噤若寒蝉。(《楚天都市报》,2010年4月21日) 例1,林丹用优异的战绩证明了自己,使质疑者无话可说,而不是有话不敢说,应该改为“哑口无言”。例2,某些西方媒体不报道温总理对达赖的驳斥,不是不敢报道,而是故意不报道,改为“默不作声”或“置若罔闻”会更好一些。例3,当地政府对邓玉娇事件不表态,也不是不敢说,而是不肯说或不便说,可以改为“缄口不言”。例4,官员反对公示个人财产,不如改为“讳莫如深”更准确一些。总之,以上诸例都不宜使用“噤若寒蝉”。 确实出于害怕,但并非因此而不敢说话,当然更不能说“噤若寒蝉”。例如: 5.这些事件一方都是上访或准备上访的群众,另一方则是对上访噤若寒蝉,对访民叫嚣打压的地方政府。(人民网,2010年11月16日) 6.“救人有风险,出手须谨慎”日益成为广大公众明哲保身的信条。当有老人摔倒需要他人搀扶时,即便那些想搀扶老人的人也噤若寒蝉,不敢伸出援手。(《北京晨报》,2011年3月11日) 例5,某些地方政府确实害怕群众上访,因此极力阻挠压制,但不是在群众面前不敢说话,说“谈虎色变”或“如临大敌”庶几近之,说“噤若寒蝉”显系误用。例6,面对摔倒的老人,某些人确实害怕承担风险,但不是因此不敢说话,而是不敢“伸出援手”,也不能说“噤若寒蝉”,可以改为“顾虑重重”。 此外,还有人只看到一个“寒”字,便把“噤若寒蝉”莫明其妙地同寒冷、寒战联系起来,这就近于荒唐了。例如: 7.当记者走进位于东北四环的一个新盘售楼处,偌大的豪华大厅里,除了记者便是5位售楼人员,楼市的寒意可见一斑。二手房的市场同样噤若寒蝉。(新华网,2010年5月3日) 8.渡过危机,自然需要变“集体不信任”为“信任”,而变为“信任”不会那么轻而易举,需要相关方面拿出实际行动,比如把好奶粉上市关,不要让人们提起来甚至想起来就噤若寒蝉。(《南方日报》,2011年2月18日) 例7应改为“冷冷清清”,例8应改为“不寒而栗”。 不要随意扩大“荡气回肠”的使用范围 “荡气回肠”,意思是人受到感动之后,气为之舒,肠为之转。形容文辞、音乐等生动感人之极。语见三国“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例如清“微婉顿挫,使人荡气回肠者,李义山(即李商隐)也。”马识途《夜谭十记》:“这虽然算不得是一篇震古烁今的妙文,总算得是一件荡气回肠的小品吧。”也作“回肠荡气”。如张贤亮《河的子孙》一○章:“惊涛的怒鸣,回流的轻唱,波澜的吟哦,凫鸟的哀号,组成一支雄壮而又回肠荡气的交响曲。” “荡气”就是使心情激荡,容易理解。“回肠”就是肠子被牵转,形容焦虑、忧愁或受到感动,思绪辗转于内心,久久不散。如唐“一寸回肠百虑侵,旅愁危涕两争禁。”唐“妖歌慢舞烂不收,倒心回肠为青眸。”“荡气”、“回肠”连用,通常只形容文辞、音乐等感人至深,扩大一点也可以形容一段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