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楹联两位大师人生述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副楹联两位大师人生述怀

一副楹联两位大师人生述怀   安徽省博物院藏有一副珍贵的楹联,联文为:“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益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图一)行书,纸质。上、下联文字均呈双排不对称排列,上联结尾处署“石如老长兄属”,下文落款为:“桐城姚鼐书”,联首钤有椭圆形朱文“梦谷”印,落款处钤有一枚“姬传”朱文方印和一枚“臣鼐私印”白文方印。整副楹联布局精当,疏朗有致,用墨浓润饱满,给人以厚重感,线条流畅,洋溢着洁净平和的气象。书法之美与联文描述的邓石如俨然一隐士的生活情景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可以看出,这是姚鼐中晚期的一幅佳作。从楹联本身文字“石如老长兄属”可以清楚地知道,这是邓石如自己创作的一副述怀联,请姚鼐撰写成一件书法作品并宝藏,所以这副楹联便是由邓石如和姚鼐共同完成的,弥足珍贵。 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创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又字完白山人,汲游道人等,安徽怀宁人。姚鼐(1731—1815)清代著名古文家,桐城派古文集大成者,古文、诗歌、书画并称三绝。字姬传,又字梦谷,因其书斋名惜抱轩,故后世学者尊称为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 两人在书法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包世臣《艺舟双辑·国朝书品》中将书法分为“神、妙、能、逸、佳”等五种九级,除首先把邓石如的隶书、篆书列入“神品”之外,其次列入“妙品”的,即为刘墉的小真书和姚鼐的行草书。从包氏的评论看,邓石如的书法是清朝之冠,也就是说邓氏书法成就应该在姚鼐之上,那么为何邓石如创作的述怀联文自己不把它创作成书法作品,而非请姚鼐为其书丹昵?姚鼐、邓石如互相之间应该十分了解并信任,并相互从对方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笔者才敢说邓石如的述怀在很大程度上也同样反映了姚鼐的思想。据笔者分析考察,邓石如请姚鼐书丹的原因有二:一是两位大师互慕书名;二是两位大师互慕自由、博爱、独立的个性和艺术上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格魅力。 一、互慕书名 姚鼐书法以帖学为宗,初师董其昌,却“能脱去思翁柔靡之气”,“书逼董玄宰,苍逸时欲过之”,后法王献之,得其神韵,暮年之书,清疏枯淡,气洁神清,运学问文章之气发于毫端,信笔拈来,即为珍品,高致逸气,超迈千古。他的书法成就除上述包世臣在《艺舟双辑·国朝书品》中给予高度评价外,沙孟海先生在《迈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对姚鼐的书法也给出了中肯的评价:“他(姚鼐)是个著名的古文家,他不专以书法为名,可是他的书法并不比他的古文差,他的书名被文名掩煞了。包世臣《国朝书品》把他的行草书列在“妙品”下是很有眼光的”。 邓石如有良好的家庭文化与书法素养,受祖父、父亲的影响自幼喜欢书法篆刻,后迫于生计,以卖书刻印为生,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先后结识了成就他书法大家的梁崛、梅缪、程瑶田等名人。在交游中还结识了金榜、张惠言、李兆洛、袁枚、王文治、姚鼐、包世臣等一大批文学、书画朋友。邓石如书法篆、隶、楷、行草书四体书皆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中独树一帜,尤为耀眼。他的书法成就除上述包世臣在《艺舟双辑-国朝书品》中的评价外,洪亮在编著的《中国书法大师经典研究系列——邓石如》一书对其各书体、篆刻的师承关系、艺术特色、成就均作了较为详细具体的研究与评价。他总结为:邓石如篆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他创造性地以隶书笔法作篆,突破了一千多年来(二李)篆书的笔法,大胆地使用长锋羊毫,行笔提按起伏,将书法的书写性引入篆书创作,极大地丰富了篆书的用笔,字法上纵横捭阖,字体微方,接近秦汉瓦当和汉碑额。他晚年的篆书线质圆润厚重,雄浑苍劲,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代名家篆书之典范,对篆书艺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邓石如的隶书是从汉碑中出来,以篆书入隶,结体紧密,貌丰骨劲,大气磅礴,使清代隶书面目为之一新。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谈到:集隶书之成,邓完白也。邓石如对其后的赵之谦、伊秉绶、何绍基等隶书创作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邓石如楷书取六朝碑法,兼取欧阳询父子体势,笔法斩钉截铁,结字紧密,得踔厉风发之势,在唐楷之外另辟新路。其开创性的楷书取法,成为清代碑学运动之实证,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具有深远之意义。 邓石如的行草书吸收晋、唐草法,笔法迟涩而飘逸。大字草书气象开阔,意境苍茫,并以魏碑笔法入行草书,从书法史的角度看是行草书笔法的一次划时代的创举,突破了一千多年来的“二王”帖学笔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碑学行草书笔法的新纪元。从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邓氏行草书作品来看,他在五十岁左右时的行草书尚有着迹,六十二岁以后进入化境,绞转飞动的笔法,苍茫雄浑的意境,将人们带入了一个书法审美的崭新境界。 邓石如在篆刻上开创邓派篆刻艺术。他提出的“以书入印”的篆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