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探究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探究   摘要:快速发展的产业活动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自然生态环境代价。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以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一战略显得尤为重要,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就在于要如何实现产业生态化式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可持续发展评价构建因素,建立评价体系,并利用长三角区域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长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和探究。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资源承载力;产业经济学 一、 引言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尤其以上海、浙江和江苏三地为重点发展,当今改革开放时期的长三角区域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然而,在长三角区域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产业生态化程度对长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陆根尧、盛龙和唐辰华(2012)认为产业生态强调生态和谐与经济高效的结合,以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来实现经济增长,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近30年来,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给社会、资源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了长三角区域的产业生态化程度,这些影响反过来又会对经济发展乃至长三角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本文通过产业生态中的资源承载力视角,选取长三角区域的上海、浙江和江苏三省统计数据,对长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并且分析研究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 因素分析和模型构建 产业生态化理论思想起源最早见于Ayres的“产业代谢”理论,以及后来Frosch的“产业生态系统”理论。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产业生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通过不同视角对产业生态进行了概括和定义。Allenby(1994)认为产业生态化是一个封闭、循环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以自我生产和消费、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环境破坏以及废弃物多层次利用为目标。Seppalaa(2005)总结了区域产业生态化的特点,认为区域产业生态化是在区域范围内对区域内人类经济活动、社会(城镇变化)和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探析了社会发展变迁、经济增长发展和土地利用效率三者之间的内在机理和空间耦合关系。这样来看,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区域内所有产业发展、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都要受约束于区域系统环境。这种内在约束机制和可持续发展会形成一种系统稳态,而影响稳态水平的因素会影响到这一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状况。综合来看,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以及人口与社会因素。 资源承载力就是包含了自然、经济和社会三种因素在内的,可以具体量化产业生态化水平和程度的指标。利用资源承载力可以预测一个区域能否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反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能力。区域资源承载力公式为Q=f(x,y,z),其中Q为资源承载力,也就是区域资源对人口消费压力的承载能力,x为自然环境因素,y为经济发展水平因素,z为人口与社会因素。匡耀求和孙大中(1998)认为资源承载力与区域资源数量、资源配置关系和资源利用效率成正相关关系,与消费水平成反相关关系,且随着资源种类数量的增加而加大。因此,资源承载力公式为Q=。 1. 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的基本要素。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活动其生产资料都来源于自然生态,并且生活在该区域内的人类也必须依赖环境。优良的自然生态资源是一个地区可以快速发展的绿色通道,同时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通过产业发展引起两者冲突并最终导致自然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大规模破坏和不可再生,反过来使得人类生存空间的拥挤和生产环境的恶化(娄美珍和俞国方,2009)。设t年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QN(t)=,Y(t)为t年区域农业总产值,CA(t)为t年区域农业人口平均消费值。 2. 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很大。在经济系统内部,不同的区域增长路径可以导致可持续发展的差异,因为经济增长方式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也是社会发展阶段选择的结果。Odum(1996)根据资源-效率比率将经济发展分为粗放型发展和集约型发展,选择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对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消耗有很大的差异。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未来可持续发展到何种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设t年区域经济资源承载力QE(t),M(t)为t年区域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CE(t)为t年区域非农业人口平均消费值。 3. 人口与社会因素。人口指数增长对粮食、燃料的需求导致了大规模的粗放农业开发,这是引起开荒耕种、植被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导致了生态环境的退化,包括土壤能力、土壤盐土壤性状、土壤熟化程度等的变化,使区域第一生产力下降。并且,人口数量过速增长的另一个副作用是人均教育经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