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公知常识的概念以及法律适用TheDefinitionandLegal
公知常识的概念以及法律适用
宋 海 宁
摘 要 :公 知 常 识 这 一 概 念 在 中 国 的 专 利 法 律 、法 规 、行 政 规 章 中 并 没 有 清
晰 的 定 义 。但 是 ,公 知 常 识 在 评 价 专 利 的 创 造 性 时 起 到 了 非 常 关 键 作 用 ,因
此 在 专 利 授 权 、确 权 的 审 查 程 序 、无 效 程 序 、诉 讼 程 序 中 常 常 成 为 争 议 的 焦
点 。 中 国 专 利 局 、法 院 、学 术 界 、实 务 界 对 公 知 常 识 的 讨 论 一 直 比 较 多 ,本文
对 其 进 行 了 初 步 梳 理 ,各 方 争 议 焦 点 主 要 集 中 在 :(1 ) 公 知 常 识 的 概 念 及 范
围 ;(2 ) 涉 及 公 知 常 识 的 举 证 规 则 。 事 实 上 ,对 于 公 知 常 识 举 证 规 则 的 争 议
源 于 对 效 率 和 公 平 的 取 舍 。从 中 国 的 实 际 情 况 出 发 ,结 合 考 虑 当 前 的 司 法 政
策 ,本 文 对 上 述 争 议 问 题 提 出 了 相 应 的 建 议 。本 文 还 简 单 介 绍 了 美 国 、欧 洲 、
日本、韩 国 专 利 局 对 公 知 常 识 的 相 关 规 定 。
关 键 词 :公 知 常 识 ;专 利 创 造 性 行; 政 诉 讼 ;证据规则
The Definition and Legal Application of Common
General Knowledge in Chinese Patent Practice
Abstract : In evaluating the inventive step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how to App
ly “common general knowledge” is critical for examiners or judges in patent pros
ecution , patent invalidation or patent litigation proceedings. However, this concept
is never clearly defined in the Chinese patent related laws or regulations. Accord
ingly , debates over this issue last for years among patent right holders, lawyers,
patent examiners, judges, law professors and other practitioners. It is found that
* 北京大学法学院2 0 1 4 级博士生。
北大法律信息网/ 北大法宝/
these debates largely focus on two key questions : ( 1 ) the definition and scope of
“common general knowledge’,and ( 2 ) the evidentiary rule related to “common
general knowledge”. Actually, such debates arise from a policy choice, i. e . ,
which one has higher priority, efficiency or fair procedure? After studying the Chi
nese patent policy and recent judicial precedents the author tries to give a balan
cing answer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