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口村水库泄洪洞进口边坡古崩塌体稳定性研究
河口村水库泄洪洞进口边坡古崩塌体稳定性研究 【摘要】河口村水库枢纽工程隧洞进口边坡处于龟头山褶皱断裂发育区,进口区还发育有1号、2号两处崩塌体,该区岩性复杂、褶皱断层发育,地质条件复杂。该文根据隧洞进口边坡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对进口边坡岩体进行了分类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地质宏观分析,通过边坡稳定计算,对进口边坡的稳定进行了定量评价并给出了边坡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 河口村水库左岸枢纽建筑物进口边坡地质分析稳定性计算
中图分类号:P343.3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沁河河口村水库,位于沁河中游太行山峡谷段的南端,距峡谷出口—五龙口约9.0 km,属河南省济源市。河口村水库的开发任务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灌溉、发电等。正常蓄水位275.00m,总库容2.64亿 m3,坝顶高程288.50m,最大坝高122.5m。主要有面板堆石大坝、泄洪(导流)洞、溢洪道、引水隧洞等建筑物,本工程属大(2)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为1级建筑物,泄洪洞、溢洪道为2级建筑物,其中,泄洪洞进口边坡破坏会使泄洪洞进水塔稳定受到影响,可能会导致进水塔功能完全丧失,根据《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386-2007),将泄洪洞进口边坡定为2级边坡,所以,进水口边坡的稳定对进口工程乃至大坝的安全都是至关重要的,而边坡稳定的关键就是边坡上部古崩塌体的稳定问题。
2泄洪洞进口地质概况
泄洪洞共布置两条,布置型式采用岸塔式,其中1#泄洪洞施工期兼作导流洞, 2#泄洪洞由导流洞后期改建而成,洞向均为225#730;。
其进口位于三坝线上游左岸沁河河道转弯处,为一谷坡地形,高程260m以下至河床为近直立陡峻岸坡,以上为缓坡地形,坡度一般20~30#730;,发育有三条小冲沟。进口塔架上下游分布有两处古崩塌体,成份为崩塌块石(colQ3)和洪坡积土夹石(pl+dlQ4)。
塔架上游侧古崩塌体为1#古崩塌体,该古崩塌体分布范围较小,分布于一处山梁上,地形坡度20#730;~35#730;。崩塌体呈长条形,厚3m~13.1m,平均宽度20m~40m,上窄下宽,最长处约200m,分布底高程230m左右,顶高程约为320m,方量约3万m3。
塔架下游侧古崩塌体为2号古崩塌体,该古崩塌体分布面积较大,分布在塔架后侧山沟中,坡度15#730;~35#730;,下部坡度较缓,中上部坡度相对较陡。崩塌体厚5.1m~10.1m,平均宽度60m~100m,上宽下窄,分布底高程260m左右,顶高程约为400m,方量约12万m3。
根据物探剖面测试,古崩塌体纵波波速在950~1400m/s,崩塌体底面自然坡度在15~35#730;。其中1号崩塌体245m高程以下底面整体坡度约为27#730;,245m高程以上底面整体坡度约为31#730;;2号崩塌体280m高程以下底面整体坡度约为20#730;,280m高程以上底面整体坡度约为33#730;。通过钻孔、坑槽探揭露,古崩塌体组成成分为张夏灰岩岩块夹土,岩块含量平均在60~70%以上,块径大者直径超过1m,小者数厘米,超过20cm的块石含量平均30~50%,土一般呈硬塑状。崩塌体厚度一般在5~13m,上部2~3m为残坡积的碎石土,较密实,土的含量略高过碎石含量;中下部为崩塌堆积的张夏灰岩岩块夹少量土,堆积密实,大部分有轻微泥钙质胶结。
平洞PD25进口段(全洞长27.5m,其中进口探槽约8m、覆盖层洞长约6m)揭露2号崩塌体下部多未胶结,上部有轻微胶结,土呈褐黄色,呈硬塑状,但堆积紧密。某些勘探点揭露崩塌体底部与基岩交界面处有一层古残坡积土,其分布具有不连续性,局部受崩塌块石或原始地形的影响有缺失,同时该层的物质组成成分亦不稳定,土和碎石岩屑等的含量变化较大,局部有泥钙质胶结;古崩塌体与基岩接触面整体不平整,受古地形与基岩面形态影响,局部有起伏局部较平直。
根据导流洞进口左侧边坡的开挖情况,1号古崩塌堆积物的钙质含量整体较高,多呈微胶结状,土呈灰白色;1号古崩塌体基本沿?1m2顶面分布,受基岩中褶皱发育影响,该处基岩整体位于一个较大背斜的北翼,岩层整体产状:35°~40°∠40°~50°,岩层倾上游侧,崩塌体与基岩交界面处产状同上;1号崩塌体分布呈北东厚西南薄的一个楔形分布,根据目前开挖情况判断北东处最大厚度约30m左右,古崩塌体底面最大倾角约50°,但最大倾角的倾向与边坡倾向斜交为侧向坡,对边坡稳定影响有限。
古崩塌体底部岩层较为复杂,主要有太古界登封群(Ard)的花岗片麻岩、花岗伟晶岩、云母石英片岩等,中元古界汝阳群(Pt2r)的硅铁质胶结的底砾岩、石英岩状砂岩、粉砂质页岩,寒武系馒头组(∈1m1~∈1m4)白云质灰岩、灰岩、泥灰岩等。
3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