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阅历报道者选错了报道手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缺乏阅历报道者选错了报道手法

缺乏阅历报道者选错了报道手法   《人物》杂志发袁厉害一稿前,我有期待。我的前同事、《人物》杂志副主编林天宏早就在微博上惊呼,他编袁厉害一稿很过瘾,魏玲是他见过的最出色的实习生。 魏玲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徐泓教授的学生,我也是北大新院硕士毕业的,从徐泓老师那受教颇多。想学妹未出道即能获得前同事如此称许,稿子自当拜读为快。 未承想,看到这篇稿子时,微博上已是飙风四起,诟病如潮,“脸谱式写作”、“抒情式调查”、“审判式报道”、“预设立场”、“自以为占领道德高地并炫耀智力优越”等指责,可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一篇报道能引发如此多争议,在新闻业界并不常见。我把报道认真看了一遍,想得出自己的判断。 不得不说,从标题——《厉害女士》开始,我就有异样的感觉。此前的报道及所呈现的形象——那个身居小县城的身材臃肿、粗眉大眼的中年妇女,身上满含草根人物的悲喜,真很难让我在脑海里与“女士”这个带点都市时尚气息的称谓联系起来。 标题有点“端”着,这是新锐杂志惯用的路数,我对自己说。 读完全文,发现自己很能理解上述指责。确实,贯通全文的那种溢于表面的主观式表达,贴标签式的脸谱化叙述,没法不让人觉得袁厉害精于计算,善于表演,且自私残酷。 尤其是读到像这样一些句子,如“每当有媒体质疑她的经济状况,或者用她那些前后矛盾的话询问她,她难以自圆其说,会突然嚎啕大哭起来,或者对天赌咒一头碰死,有时候干脆血压升高、昏厥过去”。在我的从业经历中,即使放到最宽松的界限,也不会容忍这样的表达出现。 读完整个稿子,其姿态,正如我对标题的感觉,是“端”着的。 对于此稿可探讨的问题,新闻业界已留下了很多文字。21世纪网执行总编周斌等从操作技术角度认为此稿有4大硬伤;南方都市报记者孙旭阳、新民周刊记者杨江等在详叙事件背后复杂性的同时,指称存在“主题先行”、“预设立场”等问题;前媒体人赵何娟等则认为调查太弱,无完整证据链,报道立不起来。 当然还有更多人对《人物》杂志的回应不满,认为其理直气壮展示证据的行为,更像是在裸奔的道路上越跑越远。 抛却表面的喧哗与骚动,作为一个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我在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这篇稿子很烂吗?当然不是,否则不可能引起业界大规模争论。就我而言,恰恰相反,我对这篇稿子提供的新鲜材料和独特视角都很兴奋,因为它提供了此前我未知的信息,补足了信息拼图上的缺失,袁厉害事件也因此呈现得更为立体和全面。 魏玲的表达也相当出色。正如南都周刊原编委沈亚川所言,“这篇稿子在文本上的老练,观察视角上的别致,已经超出对一个新手的预期”,“至少十多年前我入行时,写出的稿子是绝对自愧不如的”,这也是我的同感。作者整合组织材料的水准,表达的多元与感性,虽略显粗粝,锋芒却耀眼逼人。 问题究竟出在哪?我所在的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也对《厉害女士》展开了研讨,一致的看法是,作者可能确实年轻了些,缺乏调查报道经验,也欠缺农村生活经历,更缺乏洞察复杂人性的阅历。即使行文老练,却难掩稿件内核的稚嫩。 回头再看,火灾发生后,媒体蜂拥而至兰考,报道如潮。《人物》周刊后至,作者在兰考做了为期一周的采访。在这次采访中,作者获得了一些此前媒体没有报道或者报道不充分的信息,如袁厉害有房产,而且不少;袁厉害想挣钱,承揽了多项业务;袁厉害对孩子不是一视同仁,把孩子分三六九等…… 作为记者,谁也不愿意跟在别人的背后亦步亦趋,总要为弄点新东西而绞尽脑汁,可以想见,作者突然触碰到到这么多有颠覆性的信息,难免为之激动。 有媒体人说,那么多记者去了现场采访袁厉害事件,他们又不是傻子,能不对《人物》杂志展现的情况耳闻一二?为何相同的事实,到了《厉害女士》一稿中,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解读? 可见,关键怎么对待新材料。一个经验丰富的熟手,在处理这类题材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八字方针应不会忘;层层掘进、有一分事实说一分话也应是必要的谨慎;将证据链做扎实,不单要取得人证,更要有书证、物证交叉印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理论上应成为努力的方向。 但很遗憾,从事后《人物》杂志所拿出的证据看,作者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是,兰考县国土和建设规划部门表示没有媒体采访过他们。即使兰考的私人建房再无序,涉及到房产的查证,不采访上述部门也是记者的失职。所以,当看到稿子开篇即言“经过《人物》记者7天的实地观察和调查,我们得到许多与此前描述互相矛盾甚至完全相反的事实”时,我早已暗暗捏了一把汗。 由于缺乏书证物证的支撑,所以报道中多见“暗示性”的表达。如:“很多时候,袁厉害有话想说,被弟弟噎了回去。好不容易趁袁九星不在,袁厉害刚开口,儿媳又自动取代了弟弟的职务——她坐在病床边,抱着孩子的胳膊肘始终抵在袁厉害腰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