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中念珠.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真菌感染中念珠

一、緒論 1.1 前言 近年來,院內真菌感染的比率不斷的提升,在美國的統計中,真菌感 染中念珠菌高居院內感染前四名。而在台灣也有相同的趨勢,院內感染真 菌培養後分離出之菌種中白色念珠菌 ( Candida albicans )所佔比例至少約 一半且可高達 60% ( Hsueh, et al., 2002 ; Wu, et al., 2006 ) 。白色念珠菌為伺 機性病原菌 ( opportunistic pathogen ) ,為多型態真菌,具有酵母菌 ( Yeast Form ) 、假菌絲 ( Pseudohyphae ) 、菌絲 ( Hyphae ) 等型態。從人類小嬰兒 期,便可以少量存在於一般人的口腔、喉部、皮膚、指甲溝、大腸、陰道 等黏膜組織。正常情況下,為人體內的正常菌叢,但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或 受藥物副作用影響,導致體內菌落生態環境改變,便會伺機感染而造成臨 床症狀,輕微症狀 : 例如鵝口瘡、陰道炎或是甲溝炎等局部感染,嚴重者 可造成全身性的菌血症感染,特別是因 疾病造成免疫系統變弱,例如進行 器官移植、癌症治療或是患 有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 (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的病患以及長期服用抗生素之患者身上,白色 念珠菌菌血症具有高達 40%的死亡率 ( Wenzel and Gennings , 2005 ) ,不 僅會造成病患住院時日延長還會增加醫療成本的負荷。 雖然白色念珠菌成為近年來院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 Chen, et al., 1997) ,然而,目前可用以治療真菌的藥物不多,而且有些真菌藥物的使用 有其毒性、副作用等不良反應與限制,加上已有抗藥性菌株的產生 ( White, et al., 1998 ) ,使得念珠菌感染成為新興的醫學問題。一般而言,早期診斷 並立即給予適當治療是對抗高死亡率的重要方式,但是隨著後基因時代的 來臨,分子生物學的進步與快速發展,我們可以從白色念珠菌基因中找尋 可能造成伺機性感染之致病因子 ( virulence factor ) 與研究其調控機制,以 1 及其造成藥物抗藥性的機制,作為尋找新藥物目標 ( drug target )的契機, 進一步發展出有效用、低毒性以及低副作用的新藥物。 1.2 白色念珠菌之致病因子 對於白色念珠菌造成致病的相關因素,目前可略分四類 :第一、念珠 菌於宿主細胞產生黏附能力 ( Adhesin ) ;第二、產生水解酵素 ( hydrolase ) ; 第三、當環境改變時,念珠菌產生菌絲 ( hyphal formation )的細胞型態變化 ; 第四、念珠菌其平滑白色的 white phase ( W ) 和 opaque phase ( O ) 之間的 表現型的轉變 ( phenotypic switching ) ( Lan, et al., 2002 ; Slutsky, et al., 1987 ; Haynes, 2001 ; Yang, 2003) 。 1.黏附能力 ( Adhesin ) 附著至宿主組織上,避免被宿主免疫防禦系統消滅,為一般病菌入侵 宿主的首要侵略步驟,白色念珠菌也不例外,當其散佈於寄主血液中,會 藉由黏附於血管內襯的表皮細胞,進而入侵組織 ( Filler, et al.,1996 ) ,白色 念珠菌會利用細胞表面的配體 ( ligands ) 或菌體表面生物分子 ( biomolecules ) 或接受器 ( receptor ) 進行黏附,這些由多醣類 ( polysaccharides )或醣蛋白 ( glycoprotein )所組成的生物分子,能與宿主 的細胞外基質蛋白 ( extracellular ma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