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23.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章 绪论-23

中 医 学 概 论 苏州大学药学院 李笑然 教授 第一章 绪论 中医学概论是概要介绍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诊断方法的一门学科。 主要内容 基础部分:即中医理论,主要涉及生命、健康、疾病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应用部分:即中医临床知识与技能,包括诊法、辨证等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临床相关知识与经验。 第一节 中医药发展简史 春秋战国——中医理论体系的孕育萌芽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几大学术流派相继诞生。元气论、自然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等在战国末年已具雏型,这些为医家总结医疗经验,形成理性认识,建构医学体系,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方法工具。 第一节 中医药发展简史 秦汉——中医理论体系奠基阶段 主要标志:四大经典的问世。 《黄帝内经》 —— 理法 《难经》 —— 理法 《伤寒杂病论》—— 方 《神农本草经》—— 药 《黄帝内经》 《内经》的成书年代尚待确定,—般认为书中大部分内容系秦汉医家所作,现存有《素问》、《灵枢》两部分,它借助当时的哲学思想,系统地阐述了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以及疾病诊治原则等,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如藏象、经络、气血津液、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及针灸、汤液治疗,预防和养生保健等,在该书中或已初具概貌,或已确定要点。 因此,直至现代,该书的许多理论知识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素被奉为医学之经典。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 • 张仲景所著 该书后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书,分别讨论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仲景在书中不仅系统总结了许多常见病症的诊断要点、治则和有效方药,更创造出辨证论治的临床诊治规范,确定了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和大法,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两汉期间。 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晋、唐 时期 中医学分化、融合和临床发展阶段 1.一批分支学科在分化中日趋成熟。如本草学、方剂学、脉学、病因病机学、针灸学、妇科学、儿科学、外伤科学都出现了专著。 2.临床各科蓬勃发展。一些专著如《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足见此时临床医学盛况空前。 3.随着唐朝国力大增,文化繁荣,中医学也融合来自印度、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 宋、金、元 时期 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 病因分类说:陈无择《三因极——证方论》 “寒凉派”:刘完素提出“火热论”。认为百病多因于“火”,治疗主张以寒凉为主。 “攻下派”:张从正主张以祛邪为主,反对滥用补药,成为独树一帜的“攻下派” ; “补土派”: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被誉为“补土派”。 “滋阴派”:朱震亨倡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推崇解郁和养阴类药,被尊为“滋阴派”。 明、清 时期 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阶段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医学纲目》、《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医宗金鉴》等,这一综合集成趋势,是对宋、金、元、明以来医学各领域众多进展总结归纳的需要所促成的。 在一些领域出现了深化发展趋势。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对外感热病,经过众多医家的悉心研究,形成了著名的“温病学派”;对生命的探讨也深入到生命起源和原动力,确立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重要论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李时珍著,是中医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近 现 代 在进步中孕育着新的腾飞 民国时期,中医学的发展处于坎坷之中。西方医学在中国迅速传播,再加上国民党政府试图以立法方式,扼杀中医,中医学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建国以来,在党的中医政策关怀下,中医学有了长足进展,其成就表现在许多方面。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内容 指导思想: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理论体系:古代哲学思想、对人体生理、疾病的认识和防治疾病原则等 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的问世 形成 基础 主要 内容 医学基础 哲学基础 生产、生活实践中偶然发现的医学知识 医疗实践中对医药学知识的逐渐积累 精 气 学 说 阴 阳 学 说 五 行 学 说 指 导 思 想 《黄帝内经》的问世 为其主要标志 古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生 理 知 识 脏腑形体官窍 经 络 精 气 血 津 液 生理功能 疾 病 知 识 病 因 防 治 原 则 预 防 病 机 治 疗 中 医 基 本 理 论 体 系 形成 标志 中医学的基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