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谈话类节目提问技巧课件
Free Photo Template from 导入新课 提问,实质是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 是主持人访谈活动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 应该说,怎样提问也是一门学问。访谈进行过程中只有问得好才会得到更多的资料,为节目的顺利进行提供更好的条件。 授课提纲 一、提问类型 以下两类问题有何不同? 为什么人们感觉这次地震中倒塌的大都是学校校舍? 中学教学楼高度不准超过5层,为什么这次地震灾区倒塌的学校有5层以上的教学楼? 您对此次地震学生伤亡惨重有什么看法? 一、提问类型 “封闭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 (一)“封闭式”提问(倒漏斗式) 逼迫采访对象回答“是”或“否”,或简单的回答。 特点: (1) 提问具体,范围严格,利于对某一问题的明确回答。适用于解释性新闻的采访。 (2) 留给对方回答的自由余地较小,限制对方扩散发挥。便于记者对某个事件或某人的观点进行追问。 (二)“开放式”提问(漏斗式) 对采访对象回答没有限制,求得采访对象畅所欲言。 特点: (1)提问概括,范围限制不严,给对方充分的自由发挥余地。 (2)谈感受、谈经历。 (3)谈话节奏舒缓,气氛较轻松。 以下哪个是开放式问题,哪个是封闭式问题? 昨天晚上8点至10点这一段时间你在干什么? 当时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情绪怎么样? 如果你病了,宿舍里哪位同学能替你做这件事? 能谈谈你和这名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趣事吗? 什么时候用开放式问题? 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时 你对一个问题、现象或人缺乏整体的了解想得到完整全面的描述时 训练:以下哪种问话方式更好? 问:你亲眼目睹了抢劫吗? 答:是的。 问:当时你在哪儿? 答:就在前门的后面。 问: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答:就我所知,只有一个人 问:男的,还是女的? 答:……我想应该是女的。她带着面具,很难辨认。 但她的声音很显然是女声 问:她是从前门进来的吗? …… 问:你亲眼目睹了抢劫吗? 答:是的。 问:那你能不能把你看到的事情经过从头讲讲? 答:好的。我正站在前门,突然这个带着面具、穿着马戏团小丑服装的怪人,从前门闯了进来,大喊:“我是来抢劫的——都趴在地上,我不会伤害你们!” 第二种问话方式更好,不仅节约时间,而且引发了更准确和生动的描述。 如果在他陈述之后,还有一些细节需要追问,你可以再问封闭式问题。如: 怪人穿的小丑服装是什么颜色的? 怪人看上去有多高? 当时屋里大概有多少人? 什么时候使用封闭式问题? 想追问具体的细节和具体的答案 当时间有限时 2002年《焦点访谈》曾经做过一期《“形式”逼人》,提到河南省一个市政府要求农村改建厕所,创建卫生城市。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基层干部的一些做法让人啼笑皆非。一个基层领导大张旗鼓要求村民建统一规格的厕所,限期不完成任务的干部将被免职。结果村干部强制村民放下农活挖厕所。记者对一个小朋友的采访,让观众了解了情况: 记者:小朋友,为什么没上学。 小朋友:放假。 记者:放什么假? 小朋友:挖茅子。 记者:放几天? 小朋友:三天。 记者:三天挖不成怎么办? 小朋友:不叫上学。 记者:你家挖成了没有? 小朋友:挖成了。 记者:挖成了怎么还不叫上学? 小朋友:没条子。 记者:没有什么条? 小朋友:茅子条。 怎样设计“开放式”提问? 应该坚持开放度尽可能小的原则。央视记者敬一丹曾经说:只要你要求自己永远不说:“请谈谈你的感受”就能憋出十个好问题。 开放度逐渐缩小的问题: 1.“请你谈谈此时此刻的感受”。 2.“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3.“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 4.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怎么做? 功能比较 开放式 1.叙述个人经历,讲述故事。 2.阐述个人观点意见。 3.调节谈话气氛;缓解提问压力。 在人物访谈中用的比例高。 封闭式 1.填写个人简介,了解基本情况。 2.证实、核对、澄清事实。 3.追问细节。 4.限制对方绕弯子,突破谈话僵局。 多用在限时采访(现场采访、电话采访、调查问卷)。在人物访谈中与开放式提问穿插使用。 二、提问技巧 一 “拆除”屏障,实现有效互动 让访谈对象迅速进入访谈状态,兴奋起来。关于电视谈话的情境制约,即如何让访谈对象“忘掉摄像机”,因人而异,各有招数。要尽可能排除交流的干扰,使对方尽快进入正常的谈话状态。 第一个问题非常关键,它会为访谈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对方也会就对主持人有个判断,这直接关系到访谈对象后来的态度、表现。 案例分析 在20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