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川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概况 地理位置 南川区位于重庆市南部,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地跨北纬28°46′-29°30′,东经106°54′-107°27′,区境南北长约80.25公里,东西宽约52.5公里,总面积2601.92平方公里。东南接武隆县和贵州省道真县,南靠贵州省正安、桐梓县,西南连巴南区、綦江县和万盛区,北靠涪陵区。 历史沿革 南川历史悠久,春秋时代属巴国,战国时一度属楚国枳邑;秦统一全国后,属巴郡枳县。东汉时,南川地域属益州巴郡枳县。直至西晋,分益州属梁州,南齐置巴州,南川地域属巴州巴郡枳县,南梁改巴州为楚州,枳县置涪陵郡,南川属楚州涪陵郡枳县,西魏改楚州置巴州,北国,复改巴州为楚州,仍置巴郡;隋开皇三年,改郡为州,以州统县,大业三年改州为郡,南川地域属渝州巴郡涪陵县,唐初沿隋开皇旧帛,置郡为州,行州,县二级制。贞观初划全国为十道,玄宗开元末分全国为十五道,南川地域属山南东道涪州宾化县。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废道及都督府,以州、县隶中央,后唐、后蜀仍沿前蜀旧制,宾人县隶属涪州,明洪武九年,南川隶四川布政司重庆府。清代政区建置,顺治三年改四川布政使司置四川省,南川隶属四川省重庆府。嘉庆七年,南川隶川东道重庆府。中华民国24年,南川属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直至解放前。解放后,南川县属西南军政委员会川东行署涪陵专区,1952年,南川县属四川涪陵专区,1968年,改专区为地区,南川县属四川省涪陵地区。1994年南川设立县级市县属四川省涪陵地区。1997年重庆市成立直辖市后,南川属重庆辖区至今,2006年南川撤市设区。 行政区划 目前,南川区辖3个街道办事处(东城街道办事处、南城街道办事处、西城街道办事处)、14个建制镇(三泉镇、南平镇、神童镇、鸣玉镇、大观镇、兴隆镇、太平场镇、白沙镇、水江镇、石墙镇、金山镇、头渡镇、大有镇、合溪镇)、17个乡(石莲乡、木凉乡、河图乡、土溪乡、乾丰乡、骑龙乡、鱼泉乡、中桥乡、铁村乡、德隆乡、庆元乡、古花乡、峰岩乡、民主乡、冷水关乡、石溪乡、福寿乡)。截至2005年全区总人口为64.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5万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9.34%。 自然条件 南川处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地形以山为主,地势呈东南向西北倾斜,以湘渝公路为界,大体构成中山、低山两大地貌,湘渝公路以南属于大娄山褶皱地带,呈中山地貌,以北呈丘陵低山地貌。区境山脉多为东北——西南走向。境内最高点金佛山风吹岭海拔2251米,最低点骑龙鱼跳岩海拔340米,南川区区海拔550米左右。 南川区境内河流区境的溪河有91条,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6条,多发源于金佛山,总流域面积2686.43平方公里(含市外一部分)。主要河流有大溪河、柏枝溪、孝子河、黎香溪、芙蓉江支流。 南川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立体差异明显,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等特点。常年平均气温16.5℃,最高年17.30C,最低年15.80C,气温年际变化1.50C。多年平均降雨量1160毫米。 主要灾害性天气为春季的低温寒潮、冰雹,夏季的洪涝、大风、伏旱,秋季的绵雨等。其中,以低湿冷害、洪涝、干旱对当地农业生产威胁最大。 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煤、铝土矿、硫铁矿、铁矿、石黄砂、大理石,耐火粘土、石灰石、石膏、方解石等十余种,且储量丰富。 社会经济 南川区民族构成主要为汉族,少数民族有苗族、土家族、纥老族、回族、藏族等13个,人口1526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24%。 南川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较优越,但在封建社会,受自给自足封闭式经济的限制,以及社会政治动乱,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民国时期,开始利用本地资源兴办一些企业,产品运销省内外。抗日战争开始后,外地一些企业者来县,工商业较为兴旺。但民国35年(1946)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大肆征兵派款,滥发纸币,通货膨胀,南川经济濒临全面崩溃,至民国38年(1949),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仅5142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 解放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整个国民经济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县农业,工业、商业、交通邮电,建筑业等有了较大发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改革开放,调整产业结构,并对计划、统计、物价、工商行政等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初步改革,以逐步适应经济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增长。1950—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以年均5.87%的幅度递增,至l985年达33409万元,约为1949年的7倍,如加上县境中央、省、地工业产值,则达42659万元,为1949年的8.3倍。 200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01亿元(现价),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6%,增幅较2004年提高0.6个百分点,再创近年来的最高水平。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69亿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