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修辞研究作业.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修辞研究作业

古代汉语修辞研究作业: 1、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 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2568页 一、 2、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对比分析:1、两例都运用了互文的修辞,例一中,实为轻虑者”不可治国”,”不可治君”独智者”不可治国,不可治君”并不是讲说轻虑者可存君,独智者可治国。 2、同理,例2中,上句只见风,下句只见雨,但仔细思考便风中有雨,雨中有风,二者互相融合。 评论:1、运用互文来组织句子,叙述经济,抽成了诗的语言结构。运用这样的修辞,两两参对,互相补充,既简洁,又含蓄。 2、如果不明了这样的辞格,会望文生义,很同意错解为”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骚;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3、出现互文的词句,必须同上下文相联系,才能得出本剧的真正含义,否则会出现偏差。 1、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惟麟也,不可知。获麟解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题画睡鸭》获麟解《题画睡鸭》获麟解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题画睡鸭山鸡映水那自得, 孤鸾照镜不成双。 天下真成长合会, 无胜比翼两鸳鸯。 3、它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篇来,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妙趣昂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或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言在此而意在彼。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陵夜别王八员外月落乌啼霜满天柳絮飞时梅花发后借用一些修辞方法来对语句进行扩展,可以收到生动形象、新颖的活泼的效果。借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对偶、拟人、对比等,而且可综合使用。《论语阳货》 七、 2、弗问弗仁,勿罔君子;式责式已,无小人殆。 《诗经小雅 节南山片》 对比分析:二者都在句法上运用了修辞,但例一中,名词与状语位置颠倒,羽,状语,在合风之前;崔嵬,状语,也在名词山字之下。而例2,“勿罔君子”与“无小人殆”本应局势一样,但后句却使动词与其宾语颠倒,应为“无殆小人”。 评论:1、两句运动错综之修辞,这种修辞避免了呆板,单调乏味,使问语丰富起来,句段结构变化多端。 2、同时,使原本可能整齐一致的语句变得参差不齐,错落有致。 3、有时,也会故意颠倒词序以避免形成对偶 对比分析:例一中,衣裳倒置为裳衣,本不符词序,但为与下文的“枚”有相同的韵,则将其颠倒,这样更符合语境。例二中,接正常语序应是“哭的是谁”而稳重将其颠倒。 评论: 1、两句运动错综之修辞,这种修辞避免了呆板,单调乏味,使问语丰富起来,句段结构变化多端。 2、同时,使原本可能整齐一致的语句变得参差不齐,错落有致。为了强调、突出等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 2、例二中,也是省略,但并不是可以的省略,而是因为说话急而将其省略,本应说:吾若得廉颇李牧为将,吾岂忧匈奴。 评论: 1、以上两个省略的修辞,避免繁冗,重复,使表达简洁明快。 2、但第二例中的省略可以说是消极的省略,但都名款简洁。 1、昭公二十年云:二十年春王二月已丑,曰南至。梓慎望氛,曰:”今兹宋有乱,国几亡,三年而后弥。”叔孙昭子曰:”二然,则戴桓也。汰侈 无礼已甚,乱所在也。 《左传》 2、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诗*王风*菜葛篇》 对比分析:前例,戴族,华氏;桓族,族大氏小,这是以大代小,后例,三秋是指三岁,这是以小代大。不难看出两例都是代用。 评论:1、代用就是不用本来指称某人或某事物的名词,而用另一个与之相关的词语代替。 对比分析:1、《史记》记载:”相国何大罪”,班氏改为”胡大罪”,因为相国名何,所以”何”嫌疑是国相的名字,所以变”何”为”胡”,是为了避免嫌疑而进行篡改。 2、争曰之讼事见《左传》成公十一年,其文云:”晋郤至与周争鄇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是此事实周简王与晋争,而董仲舒云卿大夫者,正以武帝好利,不欲言周王争田以辟嫌身。 评论: 1、两例都存在窜改之处,里例一是为了避嫌,例二是为了避讳。 2、这样的窜改不利于史实的准确传达,可能造成对后人研究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