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习俗-北京大兴区长子营镇沁水人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育习俗-北京大兴区长子营镇沁水人家

目 录 第九编 社会 第一章 人民生活 3 第一节 收支 4 第二节 饮食 7 第三节 服饰 12 第四节 住宅 22 第五节 出行 30 第六节 娱乐 32 第二章 习俗 33 第一节 婚姻习俗 33 第二节 丧葬习俗 47 第三节 生育习俗 56 第四节 生日与寿庆习俗 61 第五节 岁时习俗 63 第六节 时令习俗 85 第三章 方言 俗语 歇后语 101 第一节 方言 101 第二节 俗语 129 第三节 歇后语 142 第四章 民间传说 149 第一节 移民传说 149 第二节 大洼和庄子的传说 156 第三节 凤河的传说 156 第四节 村移民姓氏的传说 158 新中国成立前,沁水营这个以种田为生的移民村庄经济落后,村民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贫困。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村民分得了房屋和土地,温饱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农业合作化运动兴起后,村民依靠集体力量发展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80年代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党的富民政策的落实,沁水营村村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沁水营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村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 第一章 人民生活 新中国成立前,沁水营村村民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十分落后,土地以薄、碱、涝、沙、洼地为主,且多集中在地主和富农手中,13户地主和富农占有土地2500亩,占全村土地总亩数的62%以上,一般农户多者(中农)三、五十亩,少者(贫农)三、五亩不等。刘金顺、涉福才、孟召喜三户房无一间,地无一垅。好年景粮食亩产不过百斤,农民辛苦一年,除去租、税、秄种后所剩无几,遇到坏年景则生活无着落。全村80%以上的村民长期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苦难生活。“穷汉子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地净场光衣裳破。要想活命快想辙。”、“今年盼着明年好,明年还是破棉袄”。这就是旧社会沁水营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废除土地私有制,劳动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村民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提高,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60年代中期,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80年代后,沁水营村村民的衣、食、住、行等由经济、实用、低标准向较高档次发展,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 第一节 收支 收入 新中国成立前,沁水营村的村民或自种几亩薄田,或租种地主、富农的土地,或为地主、富农当长工、打短工,或外出做点小买卖,收入微薄。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村民分得了土地,“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为大多数村民生活上追求的目标。50年代中期,实现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至70年代末期,村民收入处于低水平缓慢增长状态。1957年,大兴县农村总收入1965万元,人均纯收入53元,人均劳动所得39元。时沁水营村的人均纯收入42元、人均劳动所得31元,均低于全县平均水平。1962年,沁水营村总收入73582元,人均纯收入52.9元,人均劳动所得41元。1971年,沁水营村总收入257851元,人均纯收入166.5元,人均劳动所得100元。1980年,沁水营村总收入703574元,人均纯收入472.2元,人均劳动所得330元。1985年,沁水营村总收入861123元,人均纯收入426.8元,人均劳动所得385.6元。1998年,沁水营村总收入783.3万元,人均纯收入3680元,人均劳动所得3582.2元。2004年,沁水营村总收入1004.4万元,人均纯收入5975.2元,人均劳动所得5941.4元。2009年,沁水营村总收入1672.7万元,人均劳动所得11135.6元。 支出 新中国成立前,吃穿用等商品匮乏,村民收入微薄,消费水平极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沁水营村年总体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日趋科学、合理。 全村用于个人购买吃穿用等消费品的总额1949年为2.03万元、1956年为2.45万元、1965年为4.90万元、1978年为21.4万元、1985年为53.66万元、1990年为97.61万元、1995年为102.69万元、2000年为119.57万元、2005年为158.49万元、2009年为256.25万元。全村年人均购买吃穿用等消费品金额1949年为29元、1956年为31元、1965年为55元、1978年为195元、1985年为516元、1990年为854元、1995年为921元、2000年为1100元、2005年为1450元、2009年提高到2500元。 消费结构 1970年至2009年,全村用于购买饮食的金额占社会商品(含吃、穿、用、燃料、农业生产资料五个方面)零售总额的比例大体稳定在30%左右;用于购买穿着类物品的金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