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讲 阴阳学说.ppt
第二节 阴阳学说 本节主要内容: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二、阴阳概念的形成 三、阴阳的特性 四、阴阳的关系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质(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二、阴阳概念的形成 原始含义——日光的向背 温 暖 太阳 明亮 上升 运动 兴奋 寒冷 晦暗 下降 静止 抑制 阳古体为陽,阴古体为陰。 西周时期的诗歌中已有“阴阳”一词的多处记载,如《诗经·大雅》中就有“既景乃冈,相其阴阳”的记叙。 《周易》中的易卦由阴爻(--)和阳爻(─)组成。“--”表示阴;“─”表示阳。阴爻和阳爻分别以符号的形式标示了阴阳的概念。 《周易·系辞上》即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来说明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生成及其阴阳属性。 ●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归类表 空间 时间 温度 湿度 季节 重量 亮度 动态 阳 天 上 外 左 白天 温热 干燥 春夏 轻 光亮 上 升 动、刚、 兴奋 阴 地下内右 夜晚 寒凉 湿润 秋冬 重 晦暗 下 降 静、柔、抑制 三、阴阳的特性 1、阴阳的普遍性 普遍性是指阴阳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阐释宇宙间各种客观事物的形成、发展和相互关系。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2、阴阳的关联性 相关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同一范畴、同一层次的。即这些事物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联系。如上与下、天与地、冷与热等,而上与冷、敌与我,天与女即无法用阴阳划分。 3、阴阳的相对性 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 4、可分性:即属阴或阳的事 物还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如昼夜分阴阳, 太极图等。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交感与互藏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和 合 贵和尚中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中庸: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和谐 礼之用,和为贵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1、概念: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相互关联的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相互抑制、相互排斥和相互约束的关系。 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促进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 示例:水火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过”。 阴↑→阳↓,阴胜则阳病; 阳↑→阴↓,阳胜则阴病。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阴↓→阳↑,阴虚则阳亢(相对); 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1、概念:(1)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互为根据、互为前提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任何一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2)阴阳互用,是指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促进、相互资助的关系。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为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示例:天地寒热水火化育 (三)交感与互藏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 相互发生作用。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 化的根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示例:雾 露 风 雨 虹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此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化作矣《六微旨大论》 孤阴不生,独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