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当下新闻写作.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当下新闻写作

1、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脉由来 《诗》又称《诗经》、《诗三百》、《三百篇》。 十三经——三礼,三传,诗书易,论孟孝,尔雅。 汉立五经,唐加至十二经,宋又增《孟子》,至明推称十三经。 诸子——孔子,孟子,老庄管商荀韩非等 经史子集——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漫谈 2、中国传统文化的阅读与吸收 Ⅱ 2、中国传统文化的阅读与吸收 做读书人,用传统文化“润身”“淑世”(淑,清澈;善良)。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翰林出身,著名学者,商务掌门人张元济)。 只有接触深刻的思想,才会触动深刻做人做事的冲动;只有接受深刻的思想,才会培养深刻的识见;有了深刻的思想和识见,才会产生深刻的概括力和表现力。 2、中国传统文化的阅读与吸收 多读书,讲话才会强有力。 高尚是一面旗帜,更是一种力量;就像自由,民主,正义,公平,这些现代化了的“仁义”的精神,它确实比太阳更有光辉。 2、中国传统文化的阅读与吸收 《晋书,胡威传》 胡威,父质。质以忠清著称,仕魏荆州刺史。质为荆州,威自京都(洛阳)定省。家贫,无车马童仆,自驱驴单行。每至客舍,躬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侣进道。既至,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父赐绢一匹为装,威曰;“大人清高,不审於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质帐下都督先威未发,请假还家,阴资装於百余里,要威为伴,每事佐助。行数百里,威疑而诱问之,既知。乃取所赠绢与都督,谢而遣之。后,因他信而白质。质杖都督一百,除吏名。 2、中国传统文化的阅读与吸收 武帝语及平生,因叹其父清,谓威曰:“卿孰与父清?”对曰:“臣不如也。”帝曰:“卿父以何为胜耶?”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远也。” 熟读精思,优游涵泳,潜移默化 问与学——中国的学习是“问学”之学。 2、中国传统文化的阅读与吸收 《易,文言》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马一浮先生: 学必资于问,不学则不能问。 2、中国传统文化的阅读与吸收 朱子论读书——观书必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时。(“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魏书,董遇传注引魏略》) 开卷便有与圣贤不相似处,岂可不自鞭策。 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摑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 2、中国传统文化的阅读与吸收 昔陈烈先生苦无记性。一日,读《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得,如何记得书!”遂闭门静坐,不读书百余日,以收放心;却去读书,遂一览无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 2、中国传统文化的阅读与吸收 (说及读书有些得,劝其不可自以为是——) 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执着。且放在一边,益更读书,以来新见。若执着一见,则此心便被此见遮蔽了。譬如一片净洁田地,若上面才安一物,便须有遮蔽了处。圣人七通八达,事事说到极致处。学者须是多读书,使互相发明,事事穷到极致处。《语》云“执德不弘。” * * 唐绍忠 二0一0年九月 一、改革开放环境下的新闻写作 二、中国传统文化漫谈 改革开放环境下的新闻写作 ●新时期的文化启蒙,外国文化的输入,传统文化的回寻与渐温,新闻写作语境的多元,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彰显。 Ⅰ 1、人民日报2010年4月15日胡耀邦逝世21周年,发表温家宝回忆文章《再回兴义忆耀邦》 1986年初春节前后,时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的温家宝随胡耀邦去贵州等地调研,2010年4月3日温家宝又去贵州考察旱情 ,再度到兴义调研,写了回忆文章。 媒体反映强烈。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杨锦麟评说题目“没有玄机,只有温热”。 南方周末评论员郭光东文“温家宝忆胡耀邦文的不凡之处”中讲到:从温家宝对胡耀邦的态度上,依稀可见“古风犹存,士人风范”。 这些新闻评述都富中国传统文化色彩,语言简短,含义深邃。 含义深邃 语言简短 都富有中国传统色彩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