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代哲学史.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的古代哲学史

中国古代哲学简史资源5班 周金龙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成形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先秦哲学中国夏王朝(约前21~前16世纪)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的诞生,经殷商(约前16~前11世纪),到西周(约前11世纪~前711年),中国奴隶制进入鼎盛时期。从西周后期到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时期,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诞生并确立起来。公元前 221年秦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基本完成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人们通常将秦代以前的中国哲学称为先秦哲学。主要是围绕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问题展开的。天道观中国古典哲学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商代把 “天”看成是人格化的至上神,称为 “帝”,作为世界的最高主宰。大约产生于殷周之际的《周易》,将早期“八卦”观念加以系统化,以八种自然界最基本的现象,说明宇宙的生成和万物间的联系与变易法则。西周灭殷后以较为哲理化的 “天命” 观代替了人格化的神灵观念。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各学派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老子第一个明确否认天是最高主宰,提出了天地起源的学说,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道”,而不是天。孔子很少谈论天道,但肯定天命。他的所谓“天”,有时指有意志的最高主宰,有时指自然界。但墨子反对孔子的天命,而宣扬天志。以后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观点,而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观点。到战国末年,荀子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学说;韩非继承了荀子的思想,吸取了老子的辩证法,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范畴。他们使先秦的唯物主义思想达到新的高峰。 人道观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生和为人之道的观点。周代以前,认为人是上帝的奴仆。周公开始提出以德配天,他“制礼作乐”以规范人的社会关系。西周末年与春秋时期,兴起了重人事与祸福依人的思想。孔子很重视人道,他认为人类生活的最高原则是仁,他把仁与礼看作是统一的,认为礼体现仁。墨子也讲仁,认为仁的实际涵义是“兼爱” 。但孔子讲的仁是差等之爱;墨家则讲“爱无差等”。孟子宣扬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体系。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庄子宣扬老子的无为思想,追求所谓“逍遥”的精神境界。荀子强调改造自然的重要。古今观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历史观,探讨人类社会生活的起源与历史变迁的问题。 春秋以前的历史观以天命史观为基本形式,认为天降生了下民,又授命君主来统治。孔子考察了夏、商、周三代之礼,肯定其间因袭与损益的关系。孟子认为历史是治乱转化的过程,并着重于肯定先王之道的普遍性。荀子主张“法后王”,也承认先王后王有一贯之道。儒家承认历史的相对变化,但比较强调古今之间的继承关系。墨家主张“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肯定学习历史经验的重要。老庄歌颂太古的原始社会,以为今不如昔。法家则强调古今之变。法家所讲古今的具体差异未必符合实际情况,但宣扬历史进化的观点,有重要意义。知识论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认识论,,探讨人的知识来源,认识过程和求知方法。孔子强调“学而知之”,肯定多见多闻的重要,兼重“学”与“思”。 墨子提出了判断言论是非的标准问题,认为“言必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孟子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强调思维的价值。荀子比较详细地讨论了知识来源与认识方法的问题,既肯定认识来源于感官经验,又肯定思维的能动作用,提出“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强调“解蔽”的必要。他的认识论是先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总结。名实观关于名称与现实、概念与实在之间关系的观点。孔子主张“正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强调名实相符,言行一致。墨子则主张“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认为如果只会念诵事物的名称而对于实际事物不能正确选取,那是没有价值的。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认为道作为最高本原是难以用名和言表达清楚的。庄子更发展了老子的观点,强调“大道不称”,认为实是产生名的根本。荀子论名,最为详尽,他强调正名的重要性。他分析了名实乱的三种情况,即以名乱名,以实乱名,以名乱实,称为“三惑”。这是对先秦名实争论的总结。王充秦汉哲学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些依托黄帝的著作,其内容是对老子思想的发展与改造,并吸收了法家思想,形成黄老之学,在汉初盛极一时。后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而科学的进步、王充等人的反正统派哲学思想的出现以及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建立,使哲学思想呈现出复杂的新局面。汉代哲学思想主要是围绕天人关系、宇宙形成、形神关系、古今变迁等问题展开的。天人关系董仲舒以儒学为宗,吸收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这种天人感应思想为流行于两汉的谶纬信仰提供了理论基础。以王充为代表的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