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戏曲.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的戏曲

中国戏剧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脉络 1.起源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戏曲艺术中大致包括文学剧本、戏曲音乐和舞台美术三个部分。中国文学、音乐和美术的深厚积累为中国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元代戏曲 在元代的戏剧舞台上演出的是以唱北方曲调为特色的北杂剧和唱南方曲调为特色的南戏。元代中叶前,北杂剧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戏剧形式。 元中叶后,江南地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南戏吸收了北杂剧的一些优点后在艺术上进一步成熟,迅速发展起来。至元末南戏已经更为成熟。 3.明代戏曲 明代戏剧的剧种主要有杂剧和传奇两种形式。明代杂剧在数量和质量上比元代相对减少和蜕化。 4.清代戏曲 清代戏剧的声腔剧种基本上是承续明代而来,其中传统的雅部声腔逐渐由盛而衰,而代表各地方剧种的花部诸声腔却日益兴旺。明代中后期兴起的昆剧,到明末清初达到了成熟阶段,而且流传到各大城市和许多省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剧种。从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前期,昆剧趋于衰落,逐渐分化并加入到许多地方戏中去。 二、中国古代戏曲的艺术特征 (1)综合性 中国戏曲一直保留了上古艺术诗、乐、舞不分的总体性特征 。 (2)写意性 受中国艺术传统和戏曲生活歌舞化的制约,造就了中国戏曲写意性的艺术特征。写意性表现在舞台表演的程式化、时空处理的自由化和人物表演的行当化三个方面。 (3)技艺性 中国戏曲注重当场表演,戏曲作品能否吸引观众不 三、元杂剧体制与代表作家作品 1.元杂剧作为成熟的戏剧形态,其体制较宋南戏更为成熟,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格律制度,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体制特征表现在 2.兴盛原因: 首先,意识形态控制的放松,使社会思想较多地摆脱了传统规范的束缚,从而造成了有利文化发展的效果。 元杂剧初期的作家全部是北方人,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一大批优秀作家。初期作品集中反映了处在动荡时期的作家的现实境遇,悲剧精神支配着初期杂剧。 元杂剧发展到中期,无论题材还是艺术风格,较前期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在题材方面,社会剧和历史剧已经减少了,呈现出文人剧、爱情剧和隐逸道化剧鼎立的情况;在艺术风格上,文采派占据重要位置 。 在元杂剧后期的作品中,作家开始有意识的承担起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劝化使命。 随着南北戏曲的交融,南戏在元顺帝时期,又蓬勃发展起来,涌现出被称为“南戏四大传奇”的“荆、刘、拜、杀”(即《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 四、明清传奇体制与代表作家作品 1.声腔改造与剧本实践 文人加入南戏的创作队伍,使南戏的剧本体制不断规范,音乐体制也逐渐格律化,剧本 2.分期: 明代初期的南戏还是元代南戏的余波。明代传奇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成化年间(1465~1487)到嘉靖二十六年(1547)是南戏向传奇转变的阶段;从嘉靖后期到约万历二十八年(1600)是传奇的形成期;从万历中期到明末是明传奇的繁荣期。 自成化年间(1465~1487)至嘉靖二十六年(1547)是传奇的生长期。这一时期的的传奇作家从整理、改编宋元南戏入手,吸取北杂剧的优点,逐渐建立起篇目较长、分出标目、有下场诗等不同于戏文的规范化传奇体制。生长期的传奇作品,从题材上可分为伦理教化剧、历史剧和爱情剧。 从嘉靖二十六年到约万历二十八年(1600)是传奇的形成期。这一时期,《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玉茗堂四梦》这些杰出作品分别在各自的题材、主题上为后代传奇树立了范式;魏良 万历二十八年直至明亡,是明传奇的繁荣期。这个时期是明传奇创作最为兴盛的时代,出现了孟称舜、冯梦龙、 清代传奇从入清(1644)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延续明代 清代传奇的高潮期由入清(1644)持续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出现了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以李渔为 五、现当代戏剧 中国现代话剧的探索是从春柳社的创立及其演剧活动开始的。1907年2月,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组织了以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为主要 文学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中心的一环。与此相关联,戏剧方面也出现了新的戏剧观:把戏剧作为传播思想、组织社会、改善人生的工具;提倡现实主义戏剧,要求戏剧取材于现实生活,描写普通人,打破“大团圆”结局。 “五四”时期活跃在戏剧艺术上的作家作品主要有胡适、陈大悲、欧阳予倩等人的“社会问题剧”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抒情史剧或诗剧;洪深早期试图将欧美戏剧表现形式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的剧作;田汉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品;丁西林讲求“趣味”的独幕喜剧等。 30年代以“左联”成员为主的上海艺术剧社提出“普罗戏剧”(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联合其他戏剧团体成立了“中国左翼剧作家联盟”。 抗战爆发后到40年代,在不同的政治区域及相关的文学区域,如国统区、沦陷区、解放区,以及不同的抗战阶段,现代戏剧有着多种多样的发展,表现为灵活机动的街头剧、广场剧,乃至茶馆剧、游行剧以及活报剧等大量涌现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