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科技成果转化之难.docVIP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化解科技成果转化之难   核心提示:科学是严肃的、严谨的、深奥的、神奇的,正如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2011年10月,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陆续揭晓。最先公布的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美国、法国、加拿大三位科学家获得,他们因在免疫学方面的发现而荣获此项桂冠。其中一半的奖金归于布鲁斯?博伊特勒和朱尔斯-霍夫曼,获奖理由是“先天免疫激活方面的发现”;另一半奖金归于拉尔夫?斯坦曼,获奖理由是“发现树突状细胞及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物理学奖归属于美国、澳大利亚三位科学家索尔?珀尔马特、布莱恩?施密特和亚当?里斯,获奖理由是“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化学奖则花落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获奖理由是“发现准晶体”。   而科学也是幽默的。同样是在2011年10月,在哈佛大学桑德斯剧院大礼堂,1200名观众共同见证“第21届搞笑诺???尔奖颁奖仪式”。这种“搞笑”并非纯粹的无厘头,而是通过对首创精神和不同寻常研究的鼓励来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每一个奖项背后都不乏严肃的科学探索精神,让人们先发笑,后思孝。   2011诺贝尔生理学奖:解密免疫系统   10月3日,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尘埃落定。   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法国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因在免疫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共同分享这一殊荣。   “他们发现了免疫应答的‘守门人’,革命性地改变人们对免疫系统的理解。”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如是评价。   两道防线   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看来,“这个结果是众望所归,一点儿都不奇怪。应该是在今年最有希望获奖的前三个项目之中”。   那么,这三位科学家是如何解密免疫系统,从而得到评委会和业内专家一致认可的?   “在病原体与宿主长期的‘斗争’中,机体进化出了高度复杂和精细的免疫机制,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曾在布鲁斯?博伊特勒实验室作博士后研究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蒋争凡说,“天然免疫是多细胞生物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屏障。”   1996年,朱尔斯?霍夫曼在果蝇中发现了由“Toll”基因编码的关键受体蛋白,这种蛋白可识别微生物并激活机体的天然免疫,打开免疫反应的第一步。   而布鲁斯?博伊特勒则把这种发现延伸到哺乳动物中。他的研究团队证明小鼠中存在一个和“Toll”类似的基因,所编码的受体蛋白同样能激活天然免疫。哺乳动物的天然免疫对于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也至关重要。   当第一道免疫屏障被病原微生物冲破,那么机体第二道防线――获得性免疫将自觉发挥防御作用。   拉尔夫?斯坦曼发现的树突状细胞,在第二道防线中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卫兵”,能激活T细胞,并让白细胞识别、记忆并攻击入侵病原。   “一些目前用来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新药和很多正在开发的免疫治疗癌症的药物,都利用了他们发现的这些机理和原理。”王晓东介绍说。   “诺贝尔”之心   2011年诺贝尔奖最大的遗憾无疑是拉尔夫?斯坦曼教授不能亲自去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了。9月30日,诺奖颁布前三天,斯坦曼因胰腺癌去世。   斯坦曼对科学的执著,一直持续到生命的最后。   据洛克菲勒大学博士后孔晓飞介绍,在与癌症斗争的几年中,拉尔夫?斯坦曼甚至采用自己的肿瘤,培养出他自身的树突细胞。   “真心地为他骄傲和高兴!老头子有一颗‘诺贝尔’之心……对他的教诲,我会永远感激,也会学习他踏实地做学问和做人!”2009年,斯坦曼获得全美最高医学奖奥尔巴尼医学中心奖时,他的学生刘康在自己博客上写道。   孔晓飞因工作关系常和斯坦曼接触。他介绍,在树突状细胞发现后的十几年里,斯坦曼一直是一个人在进行着分离、纯化、功能研究。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树突细胞才火起来。   将科学视为自己的生命,也是博伊特勒的人生轨迹。   “他的胆子非常之大,当时为了研究这个项目,把实验室所有的其他题目全部停掉。”王晓东如此评价曾经共事过的博伊特勒。   博伊特勒的执著和对科学的痴迷,蒋争凡也深有感受:“他这项工作持续了近10年,非常艰苦。最后连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都不愿继续资助了。可他就认准这个方向,甚至实验室最后一台测序仪都是自掏腰包购买的。”   作为诺贝尔奖分享者,也是博伊特勒好友的霍夫曼,同样把科研当成自己的生命。为人谦和、不拘小节,也是他们共同的特质。   2011诺贝尔物理学奖:破解宇宙命运之谜   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索尔?珀尔马特、布莱恩?施密特和亚当?里斯三位科学家。   “过去认为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宇宙是在减速膨胀。而他们的发现颠覆了这一观点,并且证明了暗能量的存在。”中科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陈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