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影片《1942》中的音乐叙事
[摘 要] 优秀的电影配乐犹如影片活的灵魂,不但带给观众以触动心灵的审美体验,更能使观众了解一部影片的精神价值。电影《1942》改编自作家刘震云发表于1993年的长篇小说《温故1942》。导演冯小刚以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向观众讲述了70年前发生于中国河南的一场大饥荒。影片配乐朴素、简单,与电影叙事完美结合,不但为整部影片叙事奠定了情感基调,引导着观众的情感走向,也直接参与了影片的叙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本文从这两方面出发,探讨了影片《1942》中配乐对电影叙事的作用。
[关键词] 《1942》;电影配乐;电影叙事
电影《1942》是导演冯小刚于2012年岁末为观众奉上的一部令人感慨、难忘的电影作品。这部影片改编自作家刘震云发表于1993年的长篇小说《温故1942》。导演以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翻开了70年前中国历史上的悲壮一页。影片向观众讲述的是1942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处于关键的相持阶段。蒋介石的中央政府却将所有的视线聚集于战事的状况、国际形势的变化时,而对河南三千万普通大众正面临着一场严重旱灾的事情置若罔闻。千百万的受灾群众背井离乡,汇流成一支浩荡的西行队伍,向陕西方向逃荒。他们不仅要对抗饥饿带来的死亡恐怖,更是尝尽了国民党士兵、政客、商人的迫害和日本人的枪炮。影片的主角老东家,这个曾经家财万贯、儿女双全的封建地主,在艰难的逃荒之路上眼见着儿媳、老伴、小孙子的死亡,女儿也卖身为娼。他的遭遇也是千百万河南灾民的共同经历。
优秀的电影配乐犹如影片活的灵魂,不但带给观众以触动心灵的审美体验,更能使观众了解一部影片的精神价值。要实现这一切,都离不开音乐与电影叙事的完美结合。影片《1942》的配乐由著名作曲家赵季平担任。在这部电影里,配乐虽然朴素、简单,没有丝毫的张扬与夸张,但却具有不可忽视的艺术审美价值。它不但为整部影片的叙事奠定了情感基调,引导着观众的情感走向,并且直接参与了影片的叙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本文从这两方面出发,探讨了影片《1942》中配乐的叙事作用。
音乐艺术在影片《1942》中的情感发挥
音乐具有抒情功能,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电影音乐的抒情和影片叙事并不是独立的。审美主体在影片音乐出现时,带着对情节的理解,体验音乐抒发的情感,音乐又增强了叙事的感染力。[1]《1942》无疑是一部虐心的悲剧,其叙事的基调就在于悲剧性。音乐对于叙事的重要作用,首先就在于对叙事的基调的奠定。而《1942》的音乐,使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悲惨的年代,跟随灾民重温那悲怆的历史。
电影开场不久,就是孙刺猬带领一群饥饿的手持棍棒锹叉的农民,气势汹汹地到范老东家“吃大户”。而后去县城送信的栓柱在众人吃得热火朝天的当口,赶回来朝老东家大喊他被日本兵挡住了没有去县城搬回救兵。恼怒的孙刺猬用大碗狠命击打老东家的脑袋,老东家被砸昏倒,脑袋血流如注。这时候饥民开始抢粮,场面一片嘈杂。喊叫、火焰的噼啪,一片狼藉之中,音乐由弱渐强地响起,悲凉、凄婉。镜头切换到范老东家人物中景,一脸惶惑与茫然,迟缓、晃晃荡荡地向镜头走来,身后跳动着熊熊火光,弥漫着滚滚烟尘。镜头转向被焚烧的房屋与粮仓,火焰仍然悦动不止,音乐声逐渐减弱下去。这段简短的音乐在这里表达了多种含义。电影开篇的音乐便向观众展示了范老东家这场可怕的浩劫,既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悲伤,也奠定了影片的悲剧基调。在凄凉的音乐中,观众审视火光里这悲惨的一幕,在音画交织中进入影片所营造的历史时空。
影片中,灾民们不但要面对饥饿的威胁,还有国民党士兵的欺压,更有着日本人的飞机和枪炮。在民众盼望政府能够救其于水火的时候,蒋介石却因灾情的严重和所谓的战事需要而放弃了这些生命。国民党从前线撤下的军队与灾民的队伍混在一起,这些蛮横的军人,用枪指着自己的同胞,从已经很贫弱的人们手中强取马车、银洋、口粮,甚至还有姑娘……不但如此,当日军的飞机发现混在队伍中的大部分都是军人时,灾民们更是不可避免地与撤离的士兵们一起,做了战争的炮灰。当炮弹倾泻而下,仿佛整个世界都在震颤,人们一下子陷入恐怖的死亡深渊,被漫天四射的弹片、石子、尘土、血肉等层层挟裹。当扬尘与硝烟散去,乐声渐渐响起。一改之前的低沉与哀婉,而变得时断时续、气若游丝之感。人们在这场灾难中,已经再也无力去悲伤与哀怨,而只有默默承受,正视其当下的处境和未来的命运。配乐在此时没有着力去渲染悲情气氛,反而保持了一种克制与冷静的基调,这种基调不禁让人反思,天灾和人祸究竟哪个更甚。范家在这次轰炸之中失去了所有,范老东家也终于没有了从前的优越感,沦为一个社会最底层的、流浪的穷苦百姓。
东家老范的儿媳、老伴相继去世,好不容易到了洛阳却被拒之于城门之外。得到的答复是该地未被划分于灾区范围内,老范等流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