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研吾作品.ppt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畏研吾作品

畏研吾的经历及其产生的建筑理念: 1、成为建筑师 隈研吾1954年出生于大阪。他的父亲是商人,但对设计和建筑很感兴趣,经常带他去日本各地参观建筑。1964年,日本举办奥运会,东京市大兴土木,建起了一批宏伟壮观的大建筑,其中就有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体育馆。 这所体育馆以其脱离传统的建筑结构和造型,成为划时代的作品。隈研吾被它的魅力吸引,萌生了当建筑师的念头,“从那里我意识到建筑能影响人们。如果奥运会没有在东京举办,我想我也不会成为一个建筑设计师。” 隈研吾成为建筑师的过程顺风顺水。1979年,他从东京大学建筑系硕士毕业,1985年,他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进修,1986年回国。1990年,他创立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 。2、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畏研吾的影响 那正是日本爆发建筑师热潮的时候。1970年代,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席卷西方,日本当然也不甘落后,涌现出黑川纪章、矶崎新等后现代建筑风格在日本的代言人,他们还形成自己独特的带有和风的特色。他们以再现历史主义的手法,挪用欧陆的古典建筑语言,对其进行重新组合拼贴或抽象,以适应新建筑的发展要求。   隈研吾是这股风潮的后起之秀,但他走得更远,直接从西方建筑历史的源头取经,以对历史主义风格的扭曲为起点,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利用建筑实践本身完成对当时的城市建筑方向进行激进的批评。1991年,他为马自达汽车公司设计的M2项目,一根比普通柱子放大8倍的爱奥尼式巨柱耸立中央,大有古典建筑废墟派的作风,令人侧目。他被建筑评论界贬为“是向都市恐怖主义的倾斜”。这可以说是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前建筑师追求标新立异的最疯狂表现。 随着经济泡沫的破裂,他就得到了苦涩的报应:这位后现代派的建筑界新人成了“建筑罪恶集权化”的始作俑者,“M2”成了殡葬厂,他被“逐出”东京建筑圈,12年间没接到一个东京的工程项目。他只好到高知、爱媛等偏远地方小城镇参与一些小工程。然而,这段被流放的痛苦经历,日后证明是隈研吾脱胎换骨的关键。 他后来回忆说,泡沫经济时期,东京到处大兴土木,他机械地做了很多意义不大的工作,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思考。经济泡沫的破灭使建筑项目剧减,但他却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思考到底建筑的本质是什么。3、学习传统与《新建筑入门》 隈研吾慢慢深入接触各种自然的材料、各地的建筑传统以及工艺,也做了很多尝试。当地的工匠教晓了他如何利用自然中的材料。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学到了传统建筑的伟大之处。 他的父亲以前曾收藏过德国建筑师布鲁诺·陶特设计的家具。1933年,陶特为避祸,来到了日本,深为桂离宫所震撼,形成了他的建筑环境主义的思想。他被誉为日本建筑的现代之父。 陶特在日本只留下了“日向邸”这个小小的建筑项目,然而却写了几本关于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书籍。在从事自己的建筑实践的同时,隈研吾读了陶特的这些书,大感惊讶:“他在日本只待了3年,但他对日本文化的研究、理解之深令我惊异。反而是我这个日本人从一个身处现代主义运动中心的西欧建筑师身上学到了我自己国家传统的东西。人们往往是通过异文化的交流才反过来认识到自身传统的价值的。”隈研吾从不讳言自己后来的“负建筑”理念,深受陶特环境主义的设计思想的启发。 1994年,父亲的伤病意外促使隈研吾深刻反思建筑的本质。这一年,他85岁高龄的父亲身体健康恶化,一直处于弥留状态,随时可能撒手归西。此前一直奔波忙碌的隈研吾决定减少出国和公事的应酬,多抽时间照顾老父。正是这段相对空闲的时间里,他开始深入思考建筑的本质。 在这时期所写的《新建筑入门》中,他提到了建筑的“原罪”,他说:“摧毁自然的快感和罪恶感困扰着古代人,所有建筑家也背负着同样的矛盾感情延续着建筑史,这项悖论是建筑界永远的课题。”回顾西方两千多年来的建筑史,他认为,从人类从洞窟走出的第一步,就迈出了摧毁自然的第一步,到20世纪末,各种建筑理念大盛,更是将摧毁自然的行为推到极致。4、“负建筑”——以柔克刚、以退为进 1995年1月发生的阪神大地震及3月奥姆真理教地铁沙林毒气恐怖事件使隈研吾认识到超高超宏伟的所谓“强建筑”的不堪:再牢固的建筑,一旦碰到自然灾害(例如地震)和人祸,会变得何其脆弱,它到底能否保护人成了疑问。 他认为,强建筑之脆弱与它的“恶”紧密相连:其一是体量庞大,越大越招摇,越大越碍眼;其次是物质的消耗,体积越大,消耗物质越多,而地球资源却日渐枯竭;再有就是建筑物的不可逆改性,一旦完成,寿命比人长得多,它坚固的外表仿佛在嘲笑人类短暂而脆弱的生命。 而所有这一切的根源,是因为强建筑的理念奠基于“建筑为主、环境为辅”的关系之上,他指出,从一开始,建筑就背负着必须从环境中突出自己的可悲命运,而20世纪的建筑思潮,就更是强化了建筑与环境的割裂。 隈研吾决心摒弃强建筑的理念,提出了他的 “负建筑”“弱建筑”的理念,那就是要“把建筑作为配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