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前教育专科《教育概论》讲稿 - 副本
四、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个体的活动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层次:生命活动;心理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 。 个体通过活动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自身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精神的交换,并在这个交换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 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凌节而施。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二、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 三、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四、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及时施教。 五、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整体性),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复习题 名词解释: 1、个体身心发展 2、内发论 3、外铄论 4、年龄特征 5、遗传素质 6、环境 思考题: 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2、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因主要有哪些不同的认识?简述各派的基本观点。 3、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4、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试析它们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5、为什么说“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6、教育该如何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理论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 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教育期望培养具有何种社会功能的成员;二是通过教育期望在教育对象身上所要形成的各种素质及其结构。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三个概念: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工作基本政策的总概括。”(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培养目标:指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三个概念中教育方针的外延最广泛,它规定了教育的性质,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目的则规定了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培养目标则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确定了受教育者(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 (二)对教育过程的指导作用。 (三)对教育效果的检测作用。 三、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近代以来出现的两种影响较大的理论: 个人本位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卢梭,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的需要来确定;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社会本位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纳托普、凯兴斯坦纳和涂尔干等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需要和个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目的的制定既要受到社会需要的制约,也要受到人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具体来说,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有: (一)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政治性质、培养人的政治方向。 (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三)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提供了依据。 第二节 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完整的人的所有的才能和品质都能得到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二是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基本观点包括: 1、个人的片面发展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2、机器大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3、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完全实现。 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制定及其发展 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包括经济、科技和卫生、党政军各方面的人才,也包括工业、农业、商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贯彻落实 (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这一基本点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