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晚清四川学者地《尚书》研究
晚清四川學者的《尚書》研究
蔣秋華
(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前 言
清代經學以漢學為主,偏尚考據,學術重心集中於江南地區,尤其乾隆、嘉慶年間,傑
出學者輩出,撰就頗多的鉅著,影響深遠。其他地區學者的成果,相對地顯得較為失色。不
過這種情形,到了晚清有所變化,錢基博(1887~1957)說:
五十年來學風之變,其機發自湘之王闓運,由湘而蜀(廖氏),由蜀而粵(康有為、梁啟超),而
皖(胡適、陳獨秀),以匯合於蜀(吳虞)。其所由來漸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見錢基博:《現代中
國文學史》(臺北:文學出版社,1965年9 月),頁39。##。
所言雖粗略,卻指出江南獨盛的場面,已不復見了。
蜀地的學術,發展雖然較晚,大致於漢代經由文翁倡導教化後,優秀學者與著作,即不
斷出現。這些人的表現不一定都在經學上面,文學、史學、思想等方面都有極出色的成績,
世人也耳目詳熟。蜀地的經學,也曾出現重要的學者,如宋代的蘇軾(1036~1101)、蘇轍
(1039~1112),明代的楊慎(1488~1559),然而到了清代,在江南學者的光芒掩蓋下,四
川似乎沒有受人重視的經學家。究竟是實際成果便不突出,還是缺乏研究者,以致遭受埋沒,
這是值得深思的,也是亟待有心人的涉入,方可解開此謎。惟蜀人經著甚多,本文先以《尚
書》為題,試作探索。
晚清四川學者有關《尚書》方面的著作,根據各種書目的初步考察,約有八家十二種,
以下即依據所知見的著錄情況,結合前人所撰提要,概略介紹。
(1)劉沅(1786~1855)
劉沅,字止唐,號青陽子,四川雙流人。乾隆五十七年(1792),由拔貢中式舉人,三
次會試不中。道光六年(1826),選授湖北天門縣知縣,因母老多病,又潛心研究儒籍,不
願外任,改國子監典簿,尋乞假歸,遂隱居教授,有名鄉里,著籍弟子多達千人。
著有《懷軒全書》二十七種,解經之作有 《易經恆解》五卷、《書經恆解》六卷、《詩經
恆解》六卷、 《周官恆解》六卷、《儀禮恆解》十六卷、《禮記恆解》四十九卷、《春秋恆解》
八卷、《四書恆解》十四卷、《大學古本質言》一卷、《孝經直解》六卷等。
劉沅《書經恆解》六卷附《書序辨正》一卷,江瀚(1853~1935)撰有提要@@見中國科學院
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北京:中華書局,1993 年7月),頁242~243;《續修四庫
全書總目提要稿本》(濟南:齊魯書社,1996 年),第 1 册,頁 532。##。其解經以義理為主,亦兼考
訂,對於偽孔安國《傳》及蔡沈(1167~1230)《書集傳》,並不完全排斥。對於《書序》,
劉沅曰:
愚按:孔子序《詩》、《書》,不過刪訂之後,敘其篇次,以明是非去取大意,非必自為之 《序》。此
蓋秦、漢之閒,儒者以己意撰成。孔氏之藏書者,未加別擇,與孔子之書竝藏之,孔安國又不詳其義
類,以之各冠其篇首,而史遷意主搜羅,亦不能決其是非,於是遞相傳述,幾真為孔子作矣。蔡仲默
既辨其非,而復合 《序》為一篇,以附卷末,疏其可疑者。此意甚善。愚今亦仍其例,而復更為條辨
之,以俟將來云。@@見劉沅:《書經恆解》(同治元年致福樓刊本),卷首,頁1上~1 下。##
1
認為孔子(551~479bc)序《詩》、《書》,只是排列各篇的次序,而非自作各篇內容大要的
序文,《書序》只是秦、漢間的儒者依據自己的意見所撰成的,孔子後人未予深察,將其與
先人之書一併收藏,孔安國也分不清楚其間的差別,將其分冠各篇之首,司馬遷(145~86bc)
撰《史記》時,只想搜羅資料,也無法分辨,遂予採用,以致後人視《書序》為孔子所撰。
蔡沈能辨其非孔子之作,而將其合為一篇,附於卷末,並解說其疑點,這種作法為劉沅贊賞,
所以依仿其例,詳以辨證。對此觀點,江瀚曰:
蓋其旨若此,故雖謂古文非偽,又言其中或有後人增入者,要以義理斷之,亦必求其可信而後信,
不敢人云亦云。觀乎此,全書之大意可知矣。
劉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