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焊接冷裂纹课件
(三)氢的有害影响 氢的有害影响在前面已做了初步的讨论,这里是从焊接接头局部区域由于缺口效应,应力集中,微区应变,微观缺陷,以及冷却条件等所造成的氢聚集来说明氢的有害作用。 焊接完了的瞬间,可以认为焊缝金属中的氢是均匀分布的,在冷却过程中,除向表面逸出氢之外,还向母材热影响区扩散。然而,这种扩散是不均匀的,常在有塑性应变和微观缺陷的部位发生氢的聚集,使这个部位很快达到临界氢浓度。关于焊接区氢浓度聚集及其瞬态分布的测试工作至今尚未解决,目前主要采用有限元分析和借助计算机进行计算。 HT80钢开60°V形坡口在拘束条件下对接,采用软质焊缝(低匹配)和硬质焊缝(高匹配)两种情况,在熔合线和焊根处的塑性应变如图5-64所示。 根据应变产生位错及捕捉氢的原理,利用有限元和计算机进行解析,绘制出氢浓度的分布曲线如图5-65所示。 由图看出,在熔合线和焊根部位使氢发生聚集,特别是采用硬质焊缝时,焊根处氢浓度聚集严重,C/Co可达5.25之多。由此可见,采用合适的软质焊缝,将会降低氢聚集的程度,从而有利于防止冷裂纹。 此外,改变坡口形式(改善应力集中程度)和采用预热、后热等,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氢的聚集。 氢在扩散过程中,由于金属组织和微观结构的变化,常在熔合区附近发生氢的聚集,造成这个部位某一时间内氢量增高。图5-66是氢气泡动态逸出实验中所拍摄的照片。由图看出,焊后10min氢气泡急剧逸出,而焊后60min氢气泡大部分逸出表面,但有相当数量的氢聚集在熔合区。 (四)焊接工艺对冷裂纹的影响 施工中所采用的焊接工艺,如焊接材料、焊接线能量、焊前预热、后热、多层焊,以及焊接顺序等对冷裂纹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焊接线能量的影响 对于一些重要结构,应严格控制焊接线能量。焊接线能量过大,会引起近缝区晶粒粗大,降低接头的抗裂性能;焊接线能量过小,又会使热影响区淬硬,也会不利于氢的逸出,故而也增大冷裂倾向。因此,对于不同钢种应选用最佳的焊接线能量。 2.预热的影响 预热可以有效地防止冷裂纹,但合理地选择预热温度是十分重要的。预热温度过高,一方面恶化了劳动条件,另一方面在局部预热的条件下,由于产生附加应力,反而会促使产生冷裂。因此,不是预热温度越高越好,而应合理地选择预热温度。 关于合理确定预热温度,多年以来已经做了许多研究。并建立了一些确定预热温度的公式。除了前边的5-20之外,如果熔敷金属中氢含量高于5mL/100g,可采用如下公式: 对于国产低合金高强钢,根据插销实验,建立了如下的预热温度经验公式: 式中 [H]—熔敷金属中扩散氢含量(ml/100g) —被焊金属的抗拉强度 δ —板厚(mm) 为了方便起见,根据钢种Pcm和板厚也可以在图5-67上确定所需的预热温度。也可以根据Pw 在图5-68上查出不产生冷裂所需的预热温度。 (5-36) (5-37) (5-38) 3.焊后后热的影响 许多实验表明,焊后进行紧急后热,可以使扩散氢充分逸出,在一定程度上有降低残余应力的作用,也可适当改善组织,降低淬硬性。 另一方面,从改善劳动条件出发,选用合适的后热温度,可以适当降低预热温度或者代替某些重大焊接结构的中间热处理。例如HT80高强钢由于采用后热(200℃,1h)可降低预热温度近100℃,见表5-12所示。 是否进行后热 板厚δ(mm) 25 25-38 38-50 不进行后热 165℃ 180℃ 200℃ 进行后热 75℃ 85℃ 90℃ 表5-12 预热温度 工程上如何正确选择后热温度已进行了许多研究,对于碳钢和低合金钢的焊接,日本荒川等人提出了后热温度Tp与钢种化学成分的经验公式: 由式(5-39)可见,碳当量越高,所需的后热温度也越高。国内一些常用的低合金钢经试验表明,避免冷裂纹的后热温度及后热时间如图5-70所示。由图可知,后热温度越高,所需后热的时间越短。例如厚壁容器,焊前预热130℃,后热150℃时,所需后热时间3.5h,而后热280℃时,仅需后热时间45min。 实验研究表明,后热不仅能消氢,也能韧化热影响区和焊缝的组织,特别是对一些淬硬倾向较大的中碳调质钢效果更加明显。例如,焊接30CrMnSiNi2A超高强钢时,经250℃预热,260℃后热1h,发现热影响区出现9.8%的残余奥氏体,其基体为板条马氏体为主,带有少量下贝氏体的显微组织。 残余奥氏体以薄膜状形态分布在马氏体的板条之间,它既韧化了组织,又阻碍了氢的扩散,对防止冷裂纹是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