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非法自我》中身份认同困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他非法自我》中身份认同困境

《他非法自我》中身份认同困境   摘 要: 本文结合时代背景,从身份认同的角度解读了彼得 关键词: 小说《他的非法自我》 认同危机 激进运动 后殖民主义 存在主义 《他的非法自我》是澳大利亚作家彼得2008年出版的一部充盈着“寻爱”历程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截取了风起云涌的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个历史片段,讲述了一对“非法母子”充满艰辛而痛楚的逃亡之旅。 小说以其动人的叙事风格和清新华美的语言,一出版便备受关注。虽然世人对这部作品褒贬不一,但更多评论家则对这部作品给予积极的评价。《纽约书评》评论道:“彼得”(Cathleen 213);评论家Jane Housham更是给予这部作品以高度的赞誉:“在面对如此众多谎言和欺骗的世界,彼得迷茫,使得彼得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Jane 2)。总的来说,国外对该部小说评述颇多,但是大多比较简短,而国内学者对这部作品的评论却寥寥无几。 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和彼得 一、身份迷失 凯里作品的主人公通常是一些“边缘化”的小人物,在强大的社会制度下,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迷茫而无助,一步一步陷入现实的漩涡中。小说主人公黛尔和切身份的“迷失”便是有力的佐证。这里所探讨的“身份迷失”,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阐释:身份的“迷茫”和身份的“缺失”。在黛尔身上体现了身份的“迷茫”,而在切的身上则更多地体现了身份的“缺失”。 认同本质上是精神危机,是一种价值认同,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特定社会或群体的价值、文化和信念的认同。如果一个人不能对所处社会的主流价值认同,或者不能被所希冀进入的群体接纳,就必然产生“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陶家俊37),而这种痛苦与欣悦共存的主体体验在黛尔身上得到了充分表达。 黛尔身份的迷失可以从价值观身份和社群身份两个方面加以阐述。首先,黛尔是哈佛大学的研究生,在充斥着各种激进组织的哈佛大学,群体意识迫使她游离于青年政治激进组织SDS周围。她曾是组织成员,从表层看,退出SDS的缘由是她无法认同激进组织的价值取向,实则是其贫苦的工人阶级出身,后者造成了两者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上世纪60年代,美国激进运动两大组织“自由美国年轻人”(YAF)和“民主社会青年学生”(SDS)其成员大多是由中产阶级子女构成”(Cavallo 59-60),然而黛尔却出身于工人阶级家庭,家境贫寒。这种阶级差异导致黛尔在组织中处于弱势位置。以致在富有的塞尔科克夫人面前,她感觉自己是“放在一件精致工艺品边上的粗糙瓷娃娃”(Peter 41)。在消费主义盛行,物质至上的时代,黛尔在这样的组织里必然受到歧视。她退出SDS组织,本身就是身份得不到组织认同的表现。 另外,黛尔无法认同SDS价值取向的症结还可以追溯到她的童年遭遇。黛尔的父亲是一位社会主义者,为了革命,逃避了承担家庭重担的责任。甚至在母亲病死在医院之时,还在和一帮年轻人打情骂俏,高谈革命理想。父亲对家庭的漠视导致了黛尔人生的心理创伤,以致她一直感觉:“从来没有被人爱过,并发誓绝不拥抱任何人”(Peter 178)。戎马一生的父亲不能通过暴力革命的途径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促使她将自己的同学解读为“空想家”;另外,父爱的缺失让黛尔对激进分子这种抛家弃子的行为深恶痛绝,在中产阶级子女构成的激进组织里,处于边缘位置而无所适从。 黛尔和切从纽约逃亡到澳大利亚的热带雨林,这种大幅度的空间转移造成了她生活的错位。对于黛尔来说,其原有稳定的社会生活遭到根本性摧毁力量的打击,摧毁了她“从以前生活中获得的意义感”(Davis 137),并导致原本生活境遇的支离破碎。黛尔是萨瓦尔学院的教师,他者眼里的成功者,然而,强加的偶然性责任却使她沦为拐卖儿童的“罪犯”。这种与原身份的背离,造成其心理的巨大落差。而且当地人对她的“凝视”和无端的仇视,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精神痛楚。在经历了重大的变故之后,她不得不再次追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哲学命题。 小说的另外一个主人公切,在他的身上,体现了精神归属感丧失所带来的身份困惑和心灵痛苦。切是一个身份缺失的人,在几个月大的时候,身为激进组织骨干的父母,弃亲情不顾而抛弃了他。外祖母对他封锁了关于父母的信息,这导致了切一直生活在等待和猜测之中。虽然衣食无忧,却完全丧失了精神归属感,幼儿的本能又驱使他不懈地追寻父母的爱,在寻找爱的漫漫征程中,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无奈的错乱之中。人为酿就的身份错乱使他误认为黛尔是母亲,甚至一度把嬉皮士亚当认作父亲。他反对黛尔买那栋密林深处的破旧房屋,原因就是担心父亲找不到他们。在得知母亲被炸死,父亲视革命高于一切而抛弃他的时候,他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选择了离家出走。这是身份找寻失败后,绝望无奈的写照。在切的身上,透视出身份缺失和身份迷茫给人带来的巨大精神磨难和心理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