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野艾挥发物抗菌活性和化学成分分离鉴定探究.docVIP

中药野艾挥发物抗菌活性和化学成分分离鉴定探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野艾挥发物抗菌活性和化学成分分离鉴定探究

中药野艾挥发物抗菌活性和化学成分分离鉴定探究   [摘要] 目的 对中药野艾的药用价值进行研究,主要对其挥发物进行抑菌活性研究及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进而为野艾的药用价值寻找依据。 方法 ①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CO2)萃取法提取野艾的挥发油,然后测定挥发油对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的杀菌抑制作用;②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鉴定。 结果 ①挥发油对革兰阳性菌杀菌效果较好,对真菌的效果一般,对3种革兰阴性菌无杀菌活性;②分离鉴定出39种成分,野艾挥发油主要成分是蒿酮(15.47%)、蒿醇(9.55%)、顺式丁香烯(8.85%)、艾醇(7.28%)和桉叶素(6.78%)等。 结论 挥发油对所测试的菌落有很好抑制作用,对革兰阳性菌有很好的杀菌作用。 [关键词] 野艾;挥发油;化学成分;抗菌活性 [中图分类号] R28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1(a)-0097-03 野艾属于菊科蒿属草本植物,俗名苦艾、野艾蒿等,是我国的传统中药。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现在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现代药理发现,艾叶挥发油含量多,1,8-桉叶素(占50%以上),其他有α-侧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风干叶含矿物质10.13%,脂肪2.59%,蛋白质25.85%,以及维生素A、B1、B2、C等。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说法。全草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根治风湿性关节炎?头风?月内风等。因它可削冰令圆,又可炙百病,为医家最常用之药。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因此,对于野艾成分的研究尤其必要。本研究对野艾的挥发油进行提取分离、成分鉴定,并研究其对微生物的杀灭抑制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原材料野艾购于深圳市福田区中医院,产地广东,超临界萃取装置、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均为国内研发制作。试验所用蒸馏水均采用自动双重纯水蒸馏器制作。菌株均来自武汉大学的菌种保藏中心,实验采用牛肉汁蛋白胨培养基(酵母浸膏1 g,牛肉浸膏4 g,蛋白胨10 g,葡萄糖10 g,琼脂15 g,水1 L,pH= 7.0,121℃灭菌 30 min)培养。 1.2 方法 1.2.1 挥发油提取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进行挥发油提取[1-2]:①将收集的野艾地上部分洗净阴干切碎,称重为8.9 kg,装入萃取装置;②萃取装置温度设置为35℃,通入CO2,排出装置中的空气;③打开压缩机,调节仪器内部压强保持在16 MPa,调节CO2出口阀,保存20 kg/h;持续80 min,打开分离器,取出萃取物;④关闭萃取装置,放空CO2,取出挥发油粗制提取物,然后放入2倍的无水乙醇,搅拌均匀,静止24 h;⑤真空抽滤,再除去蜡质沉淀物,最后将滤液在30°回收乙醇,得到精制野艾挥发油。 1.2.2 抑菌圈测定 试验对野艾挥发油的抑菌效果测定使用的是滤纸片琼脂平板扩散法[3]。首先,在三个固体平板均匀涂上牛肉汁蛋白胨培养液;其次,取已灭菌的滤纸片(7 mm)粘取约15 μL已稀释好的挥发油样品置于平板上,每个菌种取6个平行组;最后,放入培养箱中培养,细菌组温度为36℃,24 h,真菌组温度为27℃,48 h,测算菌落直径3次求取平均值,并以左旋氧氟沙星为对照。 1.2.3 最低杀菌浓度(MIC)和最低抑菌浓度(MBC)的测定 采用稀释法对MCI和MBC进行测定[4]。在96孔的平板上涂上液体培养基、接种菌落、再加入已稀释好的各浓度挥发油样品。放入培养箱中培养,细菌组温度为36℃,24 h,真菌组温度为27℃,48 h,后观察,每个菌种的每个挥发油样品相同稀释度的实验各三组,重复两次。MIC的确定标准[5]:肉眼无法观察到培养基内培养物浑浊的样品为最低抑菌浓度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