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重和多维-融入进程中社会认同
二重和多维:融入进程中社会认同
摘 要: 通过对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9206份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和访谈发现,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现状为:对公共政策歧视度呈中性偏消极评价;与市民的人际交往状况较差,但未现隔离与排斥之势;对现代性的城市文化初步接纳与认同;自我身份认同游离于“市民”与“农民”之间。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总体呈现广度上的多维性与深度上的二重性特征。
关键词: 北京市; 新生代农民工; 社会认同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3)04-0038-05
Duality and Multidimensional: Social Identity in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Study on the Social Ident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Beijing
WU Be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analysis and interviews to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Beijing 9206 questionnaires, we believe that the degree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public policy was neutral and negative evaluation. The interpersonal with citizen is bad but not currently isolation and exclusion. They preliminary accept and recognize the urban culture of modernity and the self-identity divorced from citizen and farmer. Overall, the social ident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Beijing shows the feature of duality and multidimensional.
Key words: Beijing;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social identity
“社会认同”作为集中反映行动主体在心理上对某一社会群体和环境的接纳、适应及内化程度的变量,能从微观层面上更全面地体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适应、发展与融入状况,对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加速其社会融入进程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为全面了解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情况,笔者对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9958份,回收率99.58%;有效问卷9206份,有效填答率92.45%。
一、社会认同的理论内涵
社会认同理论最早由英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弗尔(Tajfel)于上世纪70年代系统提出。[1] 国内学界对其关注始于本世纪初。塔弗尔(1974)认为,“社会认同”是个体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给自己带来的情感和价值意义。社会认同与个人认同的涵义不同,个人认同只是个体纯粹依靠自己的经历和背景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评价,而社会认同关乎“社会性”,是个人在群体和社会中的价值评价和判断,社会认同更加注重强调社会心理特征一致性的内化,包括对自我特性一致性的认可、对周围社会的信任和归属、对有关权威和权力的遵从等等。
国内学界对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验研究。以群体大小和类别来分,国内对社会认同的研究主要有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单一群体认同、组织认同等等。其中,对单一群体认同的研究居多。尤其是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对于一些新兴群体和弱势群体研究较多,如对农民工群体、大学生群体和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群体的研究。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王春光(2001)在《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一文中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概念,并从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判断视角,在“对自身的社会特性的一致性评价(如身份、职业和生活等)”、“对有关的社会群体和社区环境的归属性认可”、“与社会组织和行政组织的关系”及“对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