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林东一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背景
21 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已经逐步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不懂信息技术,缺乏信息素养的人,将是信息时代的新 “ 文盲 ” ;忽视信息技术,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必将在信息时代的国际竞争中落伍!
我国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是迎接 21 世纪国际竞争的需要,是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根本方法是开设信息技术课程。[1]
回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起点是1982年,教育部决定在五所大学的附属中学(高中)进行中学计算机教育实验工作。到1982年底共有19所中学开展了计算机教育活动。1983年我国召开第一次全国计算机教育试验工作会议,教育部制定了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大刚,规定了计算机选修课的课程目标。
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这句高瞻远瞩的话历史性地成为了中国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最高指令。自此二十多年来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迅速发展,国家层面关于计算机课程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1984年颁发了《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教学内容是简单的计算机工作原理和BASIC程序设计语言。1987年颁布的《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是以程序设计语言学习为主导,适当地降低了对于程序设计技巧部分的要求,增加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内容,也只限于添加了“了解一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1996年12月,国家教委颁发《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五年发展纲要》,并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在内的18所学校进行实验。积累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体系创造了条件。1997年国家教委颁发《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自1998年9月起在全国实行。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其中规定“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1999年11月26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出《关于征求对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修改意见的通知》,明确了由计算机课程向信息技术课程的转变意向。
2000年10月25日至27日,国家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此次会议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里程碑。会议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会后还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等三个文件。此次会议的召开,特别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式诞生。同年11月14日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在该纲要中将原有的“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并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这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由“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嬗变的重要标志。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在2001年下半年开始启动的高中课程标准制定中,明确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科目进行课程标准制定。有关专家学者在对世界各国的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了大量的对比研究之后,从中找出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在此基础之上,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高中新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2]
由此可见,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是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
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实施条件不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呈现严重的不平衡;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也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学生学习中的差异显著等问题,使得信息技术教育呈现出另一个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