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从心开始演示稿.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改革,从心开始演示稿

(3)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坚持100天太不容易了! (4)存心、正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大学》) (5)正诸先觉、考诸古训: 夫所谓“正诸先觉”者,既以其人为先觉而师之矣,则当专心致志,惟先觉之为听。(王阳明) 夫所谓“考诸古训”者,圣贤垂训,莫非教人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若《五经》、《四书》是已。(王阳明) (6)立志为先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阳明)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良知教育”试点 修文一中 修文中学 井冈山中学 于都中学 精英中学 修文一中 修文中学 井冈山中学 小结: 修道之教:立德树人 立志为始,成人为终 正心诚意,至诚无息 正诸先觉,考诸古训 切磋砥砺,同修共进 七、正心诚意迎改革 按照“爱生如子”的要求,为迎接新高考,我们需要准备什么?需要避免什么? 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能力建设与高考改革同行” 培训:提高工作能力 修心:达致齐心协力 素其位而行(《中庸》)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大学》: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把高考作为一场修行! 从心开始,让师生更幸福! 高考改革还在路上: 学生选择性的最大化? 学生评价的过程化? 多元评价综合录取? 因材施评的操作化? 三、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学生学习和考试的目的是什么? 如何看待大学新生的“空心病”? 进一步的讨论: 教育能否增进人的幸福? 能否增进所有人的幸福? 能否增进人的终生幸福? 当今教育为何不能促进幸福? 知识教育? 人力资本? 从知识教育走向“良知教育” 立德树人致幸福 四、教师为什么而从教? 教师为什么而从教? 作为教师,我们幸福吗?新高考之后会更幸福吗? 孟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中庸》“修道之谓教” 韩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师主要在做什么? 五、幸福之道 如何才能让师生幸福? 幸福之道1:知足常乐 佛教的观点 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见性了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 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 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 佛教对欲望认识: 一般人,处理欲望的方式是“满足”,看似在愉悦自己,其实不知不觉做了欲望的奴隶。 佛教修行人,处理欲望的方式是“化解”,与生存发展等密切相关的欲望当然还是要满足,但一些过分的、无理的、情绪化、暂时性的欲望,都可以用各种方式化解掉。 开悟的圣者,处理欲望的方式是“不生”,那些积极正向的欲望还是可以自自然然的去满足,但那些无理的、不需要的欲望,根本就不会生起,因此从根本上解决了烦恼问题。 理学观点 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 “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朱熹: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 减少欲望只是减少痛苦(消极的幸福)。如何能增进幸福(积极的幸福)? 幸福之道2:尽责即幸福 梁启超:“人生的最苦与最乐”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