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市社会融合中国实践和策略
城市社会融合中国实践和策略 摘 要:基于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阶层分化、居住“类隔离”开始显现的现实,我们可以通过缩小贫富差距、建设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建立新型的混合居住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住房政策,加强社区建设等综合措施,以促进城市社会的融合。
关键词:居住分化;社会融合;中国实践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188-02
随着住房市场不断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和谐已成为城市社会空间实践的基本价值取向。基于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阶层分化、居住“类隔离”开始显现的现实,我们应该采取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等综合措施,以促进城市社会的融合。
一、缩小贫富差距,建设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
英国社会学家阿道格拉斯声称:“在工业化的发生过程中,没有哪一个亚洲国家能够扭转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空间极化”。道格拉斯的这一看法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转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普遍困扰。虽然无法解决空间“类隔离”问题,但是却可以通过缩小贫富差距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缓解。
社会阶层分化是导致居住空间的类隔离的根本原因,而城市空间类隔离的出现则意味着阶层的分化结构的刚化,合理的中产阶级占主体的社会阶层结构,将会极大地缓解城市空间类隔离现象。中产阶级占主体,既可以规范上层社会的行为,也可以对下层社会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收入分配改革必须将缩小贫富差距作为一项核心和基础性工作来做。换言之,在使工资总量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同时,应努力消除贫富悬殊的现象。其着力点应该包括:以缩小城乡差距为中心工作,加快城市化进程,改革户籍制度以消除城乡身份差别,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局面;完善劳动力市场,坚决遏制各种就业歧视现象,实现劳动者体面就业和保障就业公平;强化各种监督和管理机制,建立“阳光工资”制度,切断权力寻租的利益链条。城市社会的融合,就是促使城市从趋于严格的、刚性的社会分层结构向松散化、塑性化的方向变迁的过程。在这个变迁过程中,通过向上一层级的社会阶层的流动,缩小人们在各社会位置上的差异,或改善低收入阶层在社会位置上的分布,促使社会结构的公平性、合理性获得一定程度的改良。当越来越多的社会底层群众通过就业、职业变动等方式实现收入的增加或经济地位的提高与改善而成为社会中产阶级,就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缩小贫富差距,从而改善城市空间的类隔离状况。收入分配改革也对政府转变职能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措施,真正实现藏富于民。只有如此,贫富差距才能缩小,收入分配改革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二、建立上―中、中―下新型混合居住模式
城市社会整合机制一般包括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和认同性整合,这三个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独立存在,它们分别从社会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三个方面对城市社会进行整合。一个国家在宏观的制度性整合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后,微观的社会整合往往从社区开始。居住融合,就是将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社会整合的微观切入点,让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混合居住,通过不同社会等级阶层的人们之间广泛的群际交往,实现各尽所能、和谐相处的社会融合目标。
我们现有的“贫富混居”研究中,对于贫富的界定过于含混,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的操作策略,其实,对于贫富程度很有必要加以明确界定,如亿万富豪与赤贫者的混合居往往是很难实现的,硬性“拉郎配”,只能是融合的目的没有达到,还可能效果适得其反。本文认为,合理的混合居住应该是在社会阶层差别不大的居住区内进行,主要是将高收入阶层和中等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混合同一社区,即构建高收入―中等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群体的混居社区,同时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居住区之间设立公共空间作为缓冲的过渡地带,一方面提供社会交往的场所,创造社会交往机会,另一方面可以对中、低收入住宅区增加投入,提高物质设施和公共物品的供给水平,尤其是教育设施、就业服务机会,以缩小住宅区之间的绝对差异。这种住宅模式的特点是:避免社会贫困阶层因为“单独一边”或“自成一体”而再度成为“边缘化”人群,使社会整体的异质居住区与局部的同质居住小区相融合,在一个大的社区范围内形成数个小规模的不同阶层居住的同质小区,使各个阶层的人混居于一个大的城市公共空间之中,彼此之间凭借公共空间的媒介和桥梁作用,功能互补,和睦相处。
在一个纯粹市场化的竞争环境里,在土地级差价格的推动下,以营利为目的的住宅市场化供求条件下,混合居住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中国城市的阶层分化尚未演化成激烈的社会矛盾,空间隔离状态尚未完全形成。但随着农民工和贫困人群不断被推向城市边缘区,他们在城市中的状况和受到的各种排斥是否会因积累而演变成对立,甚至激化为危害社会的极端心理,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