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口腔粘膜的结构与生理 粘膜的类型 口腔粘膜总的面积是200㎝2 ,不同部位的粘膜结构、厚度和血流供应不同。 依其结构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粘膜: 咀嚼粘膜:在硬腭和牙龈表面。 内衬粘膜:覆盖在除舌背部外的口腔组织表面 特性粘膜:表面有角质化和未角质化的上皮。 颊粘膜和舌下粘膜上皮均未角质化,表面积为50㎝2 和 26㎝2,最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口腔粘膜的结构与生理 口腔的循环 口腔粘膜的血流量比较大,不会形成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 从口腔吸收的药物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 分泌液 口腔粘膜表面覆盖一层0.07-1.00mm厚度的唾液层,唾液的分泌量因人而异,并且具有时间的差异性。 唾液PH值为5.8-7.4。其中含有粘蛋白,可以在口腔表面形成一层薄膜。 影响口腔粘膜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角质化是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 口腔粘膜的渗透性介于皮肤和小肠粘膜之间 药物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 影响口腔粘膜给药的最大的因素是唾液的冲刷作用。 口腔中的酶对于一些药物可以被代谢失活。 影响口腔粘膜吸收的因素 剂型因素 口腔粘膜给药作为全身作用主要是通过舌下粘膜和颊粘膜吸收。 舌下粘膜的吸收速度快,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但是容易受唾液的冲刷作用,药物停留时间短,因此要求舌下给药的剂型药物溶出速度快、剂量小、作用强。 影响口腔粘膜吸收的因素 颊粘膜给药剂型因素 颊粘膜给药的表面积大,药物的渗透能力差于舌下粘膜,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不如舌下给药 受口腔中唾液冲洗作用小,能够在粘膜上保持相当长的时间 药物通过口腔粘膜吸收大多属于被动扩散。 药物可以通过细胞内和细胞间两种方式透过口腔粘膜。 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透过途径。 亲脂性药物通过细胞内途径 亲水性药物通过细胞间亲水性孔道。 由于细胞间质的表面积小,渗透的路径曲折,药物的渗透的速度低,吸收较慢。 二、鼻粘膜给药 鼻粘膜给药多用于局部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药物通过鼻粘膜给药可以获得比给药更好的生物利用度。某些难以人鼻粘膜吸收的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通过加入吸收促进剂,能够提高鼻腔吸收的生物利用度。 药物 目前应用较多的有麻醉用药、多肽类药、抗生素、心血管、止咳平喘、激素类药、免疫制剂、改善循环的药物如前列地尔、依前列醇、一氧化氮(NO)底物或供给物、解热止痛药等。 最近中药的鼻腔给药发展也很快。 剂型 微球制剂 、凝胶制剂 、粉末剂 、喷雾和滴鼻剂 鼻粘膜给药 优点: 鼻腔粘膜表面积为150cm2。 在呼吸区内粘膜表层上皮细胞皆有许多微绒毛,与小肠绒毛相似,可增加药物吸收的有效面积 鼻粘膜上皮下层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及淋巴毛并且高度渗透性有利于吸收 可以避开肝脏的首过作用、消化道的粘膜代谢和药物在胃肠液中的降解 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 鼻腔内给药方便 不是所有药物均可以从鼻腔吸收,也不是所有能从鼻腔吸收的药物都具有上述优点 鼻腔结构及生理 结构 从鼻孔至鼻咽,12-14cm 鼻中隔将鼻腔分为 前庭部 鼻腔的入口处。有鼻毛,可阻挡吸入气体中的尘埃颗粒。 呼吸部 占鼻粘膜的大部分,鼻腺(nasalgland)。含有丰富的静脉丛和淋巴组织,通过散热和渗出作用,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温暖和湿润。 嗅部 位于鼻中隔上部两侧和上鼻甲处。 鼻腔结构及生理 鼻腔主要吸收部位鼻中隔和鼻甲粘膜 表面分布着一层具纤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粘膜内有许多粘液腺和可产生粘液的杯状细胞。鼻粘膜上皮仅由一层柱状纤毛上皮细胞构成,药物渗透性能高,吸收快。 鼻腔表面覆盖着一层粘液,在纤毛的协调一致摆动作用下,粘液逐渐向鼻腔后方运动,最终或通过鼻咽管被吞咽进入胃部,或被排除出体外,起到清除异物和微生物,保护机体的作用。 鼻纤毛长度约为5um,直径约为0.2um,摆动频率大约每秒钟20次。 不溶性粒子即使进入鼻腔主要区域,也可能被纤毛系统导向鼻腔后部,进而进入胃部,不能经鼻粘膜吸收。 以气流状态或者溶液状态存在的药物,能够迅速通过粘膜分泌物表面被鼻腔吸收进入体循环。 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鼻粘膜吸收存在经过细胞的脂质通道和细胞间的水性孔道两种吸收途径。其中以脂质途径为主,但许多亲水性药物或者离子型药物从鼻粘膜吸收比其他部位粘膜好,表明鼻粘膜上水性孔道分布比较丰富。 鼻腔的血流循环和分泌机制对外界影响或者病理状况均敏感, 如外界温度、湿度变化、鼻炎引起的鼻甲肥大能够降低鼻腔吸收。 成人鼻腔分泌物中的正常PH值为5.5~6.5,并且含有许多的酶。 鼻粘膜的纤毛的运动,可以缩短药物在鼻腔停留的时间,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 剂型因素 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 脂溶性药物的渗透系数随着药物分配系数增大而增加 分子型比离子型易吸收 药物的分子量和粒子大小 分子量小于1000
文档评论(0)